欢迎光临政协广州市南沙区委员会!

政协简介领导成员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委员名录

动态要闻图片新闻调研视察

全体会议主席会议常委会议

南沙文史学习资料

概况工作动态

源远流长的黄阁麒麟舞

发布时间:2016-01-07

谢权治   

 

于南宋时开村的黄阁镇,旧称古海,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它位于珠江出海口面向狮子洋,毗邻港澳,与东莞一衣带水,是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的中心与枢纽。它山环水绕,洞天福地,人杰地灵,物丰景美,文化积淀深厚,乃鱼米之乡、诗书之乡。天然的地理位置,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出“黄阁麒麟舞”。 19世纪初产生了由当地农民参加的“舞”麒麟组织。除20世纪6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中断活动外,“舞”麒麟活动一直很活跃。如今,“黄阁麒麟舞”已成为闻名遐迩、享誉全国的民间文化艺术,黄阁的名字亦蜚声海内外。

一、麒麟史钩沉  麒麟源追溯

黄阁素有“麒麟之乡”美誉。相传古时灵兽神游百粤,驾临古海村上空,目睹此地一派祥和景象,仿如蓬莱仙境,遂降落群山之中,乐而忘返。后来灵兽化为神石,人们称之为“麒麟石”,被珍视为黄阁之镇宝,镇内主干道也雅称为“麒龙路”,可见邑人对麒麟之尊敬。

麒麟个性刚强,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龙不怕虎不怕,还能镇邪。威武的形象深入人心,群众奉为吉样物。黄阁人祖祖辈辈一直崇敬和钟情于麒麟,在繁忙的劳作之余,他们需要自我娱乐,于是“舞”起麒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舞蹈动作,并以此敬祝神灵,表达迎祥纳福的良好愿望。逢年过节、神诞醮会、秋色出游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村里送子参军、学生政治宣传巡遊等,都会“舞”起麒麟,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故民间有“麒麟献瑞”之说。

黄阁麒麟舞盛行已有一百多年,其来源可追溯到清朝中后期,镇属的大井、大塘、东里、莲溪4 个村的“舞”麒麟都是由东莞人传入的。值得一提的是,大塘村最初不是“舞”麒麟,而是研究麒麟石。将“舞”麒麟传入黄阁的东莞人叫张友良,他经常挑着自制的麻糖到大井售卖,因生意不错,决定落户大井村建祖立业。后来,为活跃村里的文娱,他把从东莞篁村学到的麒麟舞蹈和武术传授给村民。大井的麒麟舞活动由此开展。

黄阁舞麒麟所用的“麒麟”大都是在东莞订造。麒麟总体由“龙头、鹿角、火麟身、羊蹄、羊尾”等构造而成,总长为5.5米,舞起来栩栩如生,别具一格。

每当喜庆麒麟出动时,一定要用宰杀了的公鸡向本村一棵古榕树拜祭,以保吉利。麒麟每次出游的队伍最少由4050人组成,排序是:帅牌先行,紧接着擎大旗、“舞”麒麟、敲锣打鼓、吹笛(八音)、扛锦旗,然后是武术队扛刀、枪、剑、戟等,整个队伍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凡有单位或人家邀请参加志庆“采青”的,“舞”麒麟必须表演如下套路:“出洞”、“绕头”、“耍尾”、“寻青”、“探青”、“踢青”、“食青”、“吐青”、“打沙”、“吐玉书”和“游艺园”。表演完毕,紧接着由武术队表演武术。武术队一般由若干名男性组成,队员个个身手不凡,武艺超卓,配以暴风雨一般的锣鼓声,更是精彩纷呈。大井村的第五任教头张炽垣擅长舞长棍,该棍长1.05 丈,舞起来挥动自如,他施展的“摇旗”、“转圈”、“直冲棍”、“磨鸡点谷”、“走三星”、“倒挂金钗”、“拔草寻蛇”、“转棍”、“转用红云盖顶”、“梳妆”等108 点招式,让人目不暇接、屏息凝视。

二、建社练舞武  百年育贤能

“舞”麒麟与武术有着密切的关系,麒麟舞结束后,紧接着是配以锣、鼓、钗等打击乐伴奏的武术表演,使麒麟舞和武术互相辉映。黄阁将武术称为“国技”,最早的麒麟舞是作为国技比赛中的表演环节来演出的,但不带有竞赛性质,只是在比武的间隙以娱乐观众、调节气氛。所以学“舞”麒麟先要学国技,有了国技的功底才能“舞”好麒麟,因而早期“舞”麒麟的一般皆为国技师傅。年纪80多岁、“舞”了几十年麒麟的东里村同庆杜的麦林老师傅介绍他学“舞”的经历:学习时间约一年,基本功要学半年,主要是扎马步和练基本拳法。据黄阁的老师傅介绍,麒麟舞作为一项民间社团活动,在传承方式上是以师徒相传为主,也有少数是父传子的,例如大塘村以李姓村民为主,所以“舞”由李氏家族代代相传,至今已是第五传;大井村的张兆良接替年迈的张友良,成为第二任教头,并成立麒麟舞及武术馆。兆良精通武艺,造诣较深。开馆不久的一天,有两个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不速之客闯进馆来,说要找兆良教头比试武艺,若然打败兆良,他们就要“踢馆”(意为拆武馆招牌,取销开馆资格)。兆良说:“你们先坐下稍候,我煲茶给你们饮,张教头很快就回来的。”说毕,拿起一手臂般粗的荔枝柴,一发力用手把柴扭断了。来者见状,被吓得目瞪口呆,暗暗细语:“这学徒不简单,其师傅肯定更了不起。”于是慌忙离去。自此,再无人敢来滋事“踢馆”。兆良年老,村民为了精益求精,到南沙东瓜宇村请来朱平山任教。30年后由大井村张国权当第四任教头,一直任至2000年,从教长达49年之后交其子帜垣接替。张帜垣8岁开始习武,现年57岁。

黄阁有大塘、大井、东里、莲溪4个村和大塘村少年等共5支麒麟队。大塘村创办“和乐社”,创始人是精通武术、麒麟、狮子等技艺的李可青。大井村始创的是麒麟会和功会厅,1973年创办“健身社”取而代之。东里村创办“同庆社”,曾经遭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而解散,直到1999年重组,发动和组织老一辈武术师傅任教。莲溪村于1945年创“崇乐社”,舞麒麟、“打工夫”(武术)从此成为传统习惯。而大塘村少年麒麟队则是隶属于大塘“和乐社”的一支队伍。

这些杜团都以祠堂作为娱乐场所和练习场地,他们利用晚上空闲时间,规定周五、六日进行刻苦练习,寓学于娱,不少村民都来参与,场面十分热闹。家喻户晓的大塘村“和乐社”,属下有玩麒麟舞、练武术和耍醒狮三套人马,从周一、周日的晚上轮流到社开展活动,队员中人数最多的是玩麒麟舞的,有40人,名声也最大。年纪最大的队员逾70岁,最小的才18岁,队伍中不少是兄弟、父子、爷孙。在练习中,不少人更是赤膊上阵,舞起78公斤的麒麟,虽然个个挥汗如雨,但都把练舞当作是一种享受。同庆社村人振溪曾作西江月:“同庆麒麟久远,东坊国技长存,强身健体育能贤,大力弘扬开展。领导关怀勤练,村民拍手称羡,齐心合力志金坚,奋勇争先奉献。”大井村的“健身社”还订立了“五要五不公约”,即要认真读书;要认真练武;要爱护公物;要团结友爱;要注意安全;不打架;不偷东西;不赌博;不损坏公物;不玩不健康游戏。

三、支持与培植  创新和发展

黄阁农民“舞”麒麟虽然历史悠久,盛行了百余年,并与国技(武术)结下不解之缘,但百年来“舞”麒麟套路较陈旧,不够精彩和好看。千禧年之际,恰逢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发掘广东民间艺术精品,准备参加全国大赛。于是建议黄阁把麒麟舞整理改编,力创精品,代表参赛。建议得到了黄阁镇党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表示全力支持组队参赛,

此后,省民协迅速联系了省艺术研究所杨明敬等同志,一起到黄阁研究麒麟的改编及创新。初始民间“舞”麒麟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粗糙:两个人一前一后,首尾相连,走一些传统的套路,而且头部多朝下,看不到麒麟高傲、雍容华贵的风格,整个套路近30分钟,时间也太长。须对麒麟舞进行的改造和创新,推出全新的麒麟舞参加全国性比赛。于是,专家们、民间艺人及黄阁镇领导等相关人员组成了改编工作组,一起深入研究,大胆地对传统的麒麟舞作了些改造和创新。黄阁麒麟队成立多个功能小组,以保证各项工作得到落实。这一工作得到了省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的关心和大力支持,番禺区政府拨出专项补助经费,以保障改编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体现新时代民间艺术的崭新风貌,对传统的麒麟舞作了较大的改动:一、在舞蹈阵容上,将单麟独舞变成八头麟同时起舞,其中两头大麟为领舞,六头小麟为群舞,大小配合,互相呼应。二、在舞蹈技艺上,突出其独具特色的绕头、耍尾的舞法,丰富其“出洞、绕头、耍尾、寻青、探青、踢青、食青、碎青、吐青、打沙、吐玉书、游花、回洞”等艺术套路;同时在麒麟采青中,加人南派武术中“打长棍”的技巧,使麒麟有分有合,起伏翻腾,错落有致,将其憨厚而威武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技术性和观赏性。三、在服饰方面,舞麟者的服装配合麒麟袍的颜色、图案.达到人麟合一的境界。四、在音乐伴奏方面,增加阵容和乐器配置,加入脍炙人口、独具地方特色的广东音乐《得胜令》,使锣、排鼓与唢呐演奏的钱等八音融为一体,欢快而有气魄,充满喜庆气氛和广东地方韵味。另外,把传统使用的玉书条幅内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祷语改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等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豪言壮语。同时,将麒麟的“凤身”改为“鹿角”,“黑色龙身”改为“火麟身”,改进后的麒麟全身花色艳丽,更显得光彩夺目。

在套路改革和创新的推动下,东里村创作了《三麟同庆》,许多谐趣表演和优美舞姿令观赏者耳目一新。大井村创作的《大井麒麟庆盛世》 ,尽可能做到传统武术、麒麟舞动作与创新造型相结合,力求使鼓乐节奏分明,动作热情、雄壮、欢乐、祥和,通过两个阶段的演绎,颇具创意。上述两村的创作均成为黄阁的夺锦节目。

四、“山花”结硕果  品牌铸辉煌

200011月,作为广东省参加“山花奖”首届全国广场民间歌舞大赛的惟一参赛节目——全部由农民组成的黄阁麒麟舞队表演的“黄阁麒麟舞”,勇夺全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第一名及杭州民间艺术最高奖“桂花金奖”。《人民日报》和省市20多个新闻媒体广泛报道该项活动,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黄阁由此一举成名,提升了黄阁镇的整体形象。

自此,黄阁镇5支麒麟队共有麒麟27头,参加活动的队员有300多人。这些麒麟队经常应邀前往番禺境内及周边县市演出。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艺术及宣传黄阁,镇政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广泛开展麒麟活动:200110月,由广东省文联、文艺家协会、番禺区委宣传部、黄阁镇政府联合在黄阁镇举办“广东省首届‘黄阁杯’麒麟大赛”,黄阁大井村麒麟队以“金奖”首名喜夺“黄阁杯”麒麟大赛奖;同月,黄阁镇麒麟代表队赴湖北省荆门市参加全国第五届民间艺术展演,荣获最高奖项——“特别奖”; 2002年元且,又组织大井村麒麟队参加在肇庆市举办的“广东省首届百兽动物舞蹈表演大赛”,荣获金奖;同年国庆,又组织该队参加在南海市西樵举办的“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表演大赛”,再获“金奖”殊荣;2003年,组织大井村、莲溪村、东里村三支麒麟队应邀参加由中间民间艺术家协会、广东省文化厅、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东莞市樟木头镇举办的“中国首届麒麟舞大赛”,一举夺得金、银、铜三个国家级奖项;2004 年大井、东里队还获得参加番禺区举办的第四届群众文艺精品赛的两项一等奖和两项二等奖。

麒麟舞活动亦带动了醒狮、武术等活动的发展,使其取得不俗的成绩;20038月,黄阁镇应邀组队参加“广东省第一届传统武术大赛”,东里村醒狮队荣获成年组传统醒狮二等奖,武术队员荣获5个单项一等奖、10个单项二等奖;大井村武术队员荣获两项一等奖和1个单项二等奖;次年8月,参加“广东省第二届传统武术比赛”,大井村武术队员荣获三项一等奖和两项二等奖;该村同是15岁的初中生张梓康和张勇杰前往香港参加“2004年元旦西贡龙狮邀请赛”,两人身手不凡,博得全场群众喝采,最后荣获武术组单弓伏虎拳金奖。有村人写诗赞曰:“鹤嘴乘虚连步进,虎拳奋勇突重围”。方家张家源亦曾赋鹤顶格七律一首赞颂大井村麒麟队所取得的好成绩:

大地欢欣喜悦传,井坊灵兽夺魁先;

麒腾共庆升平日,麟舞同欢盛世年;

凯曲雄风扬四海,旋歌豪迈报千村;

归由金奖威全粤,来日光辉耀向前。

群众喜闻乐见的黄阁麒麟舞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黄阁镇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获得“山花奖”等众多殊荣。镇党委、政府重视“两个文明”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将魅力超凡、充满乐趣的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促进黄阁腾飞的动力。从2000年起,黄阁镇党委、政府以提倡麒麟精神,打造麒麟品牌,大振麒麟雄风来鼓舞各项工作。几年来,招商引资,科技兴镇,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城建、交通等各条战线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迄今,镇政府已将黄阁镇的最高奖项定为“黄阁麒麟奖”,把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诞辰之日定为“黄阁镇麒麟文化节”,开展包括举办全省甚至更高规格的麒麟精英赛等文化活动。

“积极向上,团结拼搏,不甘落后,如意吉祥”的麒麟精神正在激励黄阁人创造新的辉煌;鼓励黄阁人以自己的智慧和感情融入麒麟舞蹈中,不断探索进取,精益求精,让植根于沃土的黄阁麒麟文化,在我国的民间艺术史上谱上光耀千秋的篇章。

(本文部分资料摘自《黄阁麟麟文化》;部分资料参照黄阁文化站、东里、大塘、莲溪村提供稿件以及大井村张帜垣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