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07
民盟南沙区基层委员会
一、建设“南沙炮台博物馆岛”的意义
“南沙炮台”是指位于虎门水道西岸广州南沙区域内的炮台群,主要包括大虎、横档、永安、巩固、大角炮台等,它和东岸炮台群共同组成了著名的“虎门炮台”。现今存留的“虎门炮台”多数位于广州南沙区地域内,是中国近代海防史上设施最完整、火力最强大、工事最坚固的海防要塞,“三重防线”构成完整的火力网是其区别于其他沿海炮台的显著特点,也代表了当时世界海防的最高水平,在人类军事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一)建设“南沙炮台博物馆岛”是展示鸦片战争重要历史史实的鲜活史料
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在南沙打响第一炮,其中最重要的战役——上横档之战就是发生在南沙,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在南沙拉开,中国人民开始踏上了反抗外敌入侵并寻求救国真理的漫漫长路。“南沙炮台”见证了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沧桑,建设“南沙炮台博物馆岛”无疑是现今研究鸦片战争的活史料,是研究中国乃至世界海防史的重要史料。
(二)建设“南沙炮台博物馆岛”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南沙炮台”作为“虎门炮台”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位列第一,也是中宣部公布的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作为曾影响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遗址,记载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那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岁月,彰显了中华民族史上敢于反抗外来侵略、在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战争中表现出的坚韧顽强的民族意志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现今全国其他文物古迹中少有的。建设“南沙炮台博物馆岛”无疑可以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三)建设“南沙炮台博物馆岛”是推动南沙大发展的重要文化引擎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2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把“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传承文化根脉凝聚民族精神”作为会议一项重要内容。会议强调,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道德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今天的南沙,缘逢“双区”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要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要在“五大发展理念”的精神引领下实现“三中心一体系”的发展目标、打造广州的未来,也要注重对作为广州通向海洋门户的“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复原并再现中国南大门的历史文化风采,更好地发挥“南沙炮台”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作用。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建设“南沙炮台博物馆岛”恰逢其时,势必会成为推动南沙大发展的重要文化引擎。
二、建设“南沙炮台博物馆岛”的建议
建议一:规划先导、明确定位、彰显特色
依据《文物保护法》和《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及各相关专项规划,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早组织开展“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专题研究,并编制《“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开发规划》、《“南沙炮台博物馆岛”分期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为“南沙炮台博物馆岛”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行动纲领。
一是清晰梳理“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旅游价值等,构建“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价值体系和评价体系,为保护好“南沙炮台”历史文化遗存,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 “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南沙炮台博物馆岛”提供战略支撑。
二是划定“南沙炮台博物馆岛”保护和开发利用范围。建议按“核心区”、“综合开发区”和“辐射联动区”三个层次划定“南沙炮台博物馆岛”历史文化综合旅游区。第一个层次为核心区,即炮台区:自北向南由大虎岛—上下横档岛—大角山炮台区组成,形成凸显炮台历史文化特色的水上博物馆岛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区;第二个层次为综合开发区:由核心区+凫洲岛+龙穴岛+舢板洲灯塔岛组成,形成以炮台文化为核心、彰显珠江口海防要塞特色的岛链历史文化旅游廊道;第三个层次为辐射联动区:以综合开发区为轴线,通过水陆延伸链接其他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形成辐射联动主题文化旅游区。其中,大虎岛与黄阁麒麟文化资源、麦氏宗祠等联动,形成麒麟民俗文化旅游区;上下横档岛与东岸现有炮台历史文化资源联动,形成炮台历史文化体验区;大角山与蒲州花园、邮轮母港、海滨公园、天后宫等联动,形成天后文化综合旅游区;凫洲岛、舢板洲灯塔岛、龙穴岛等与南沙湿地生态区、水鸟世界联动,形成珠江入海口文化生态综合旅游区。
三是明确“南沙炮台博物馆岛”的建设定位。以“南沙炮台博物馆岛”为龙头,整合“南沙炮台”历史遗存及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以“南沙炮台博物馆岛”为核心的历史文化综合旅游区,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引领南沙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打造“广州珠江全线游”的重要支点,成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金色名片”,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民心相通”的文化节点。
四是彰显“南沙炮台博物馆岛”在中国乃至世界“炮台”历史文化中的特色。 中国境内现存古炮台遗址有多处,自北向南有威海刘公岛炮台、宁波镇海炮台、厦门胡里山炮台、江门崖门炮台、深圳赤湾炮台、香港九龙炮台、澳门大炮台、海南秀英炮台等,这些都是旧式单体炮台;旅顺、天津大沽炮台等虽存有光绪新式炮台群,但仅剩寥寥几门炮,有的已经看不到炮台原来的模样。唯有 “虎门炮台”保存了从开始建设到结束时所有的炮台形式,且历史遗迹时间跨度之久、炮台保存规模之大、保存历史海防要塞体系之完整,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从大虎炮台至大角炮台南北跨距6海里的区域内至今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27座不同时期建造的不同类型的西洋炮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炮台历史文化遗存,是十九世纪世界最高水平海防要塞的缩影,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世界现代海防的早期形态。而且位于西岸的“南沙炮台”在空间分布上水陆兼具、“拥山环水”空间形态特色突出,形成“上山下海”层次丰富、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的空间资源优势,为建设独具特色、水陆相连的“岛链式”博物馆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有利于鲜活地再现“虎门炮台”三重防线的独特历史原貌。
建议二:依照“三个原则”系统整理“南沙炮台”历史文化遗存资源
“南沙炮台”和所有历史文化遗产一样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可见历史文化资源要在优先保护的基础上,再研究探索合理利用和开发衍生价值的路径和方法。为此建议按以下原则开展对“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整理工作: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凸显“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由政府主导,组织专业团队对“南沙炮台”历史遗存进行科学全面的核查和记录,健全“南沙炮台”文物登录制度,建立完备的“南沙炮台”文物资源信息档案数据库,充分应用新技术形成“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数字化信息工作平台。采用先进的保护手段,明确“南沙炮台”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对象,完善保护对象的标志说明,为“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利用和开发提供脉络清晰、资源完整、利用路径科学高效的资源平台,为后续研究、管理、规划、政策制定等提供事实依据和理论基础。
二是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凸显“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历史文化遗存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文化的根基,对其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分享和永续利用,形成对社会价值体系的正面引导和对公民的教育作用。通过系统整理和挖掘“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史料、广州城市发展相关史料和南沙开发建设史料,梳理出其所彰显的先辈们顽强抵抗外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保家卫国英勇善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岭南传统文化中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开拓精神”、面向世界开放包容的“改革精神”以及引领发展兼容并蓄的“创新精神”,把对“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提高到保护城市文脉、守护城市灵魂的高度。
三是坚持“开发性保护”原则,凸显“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世界成功经验表明,对历史文化遗存最好的保护是找准对其合理利用和开发的路径,摆脱“为保护而保护”的被动局面,让历史文化资源在体现其文化、历史、文物价值的同时,也能很好地体现其经济价值,反过来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引领价值。政府应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联合多方力量,充分调动市场资源参与对“南沙炮台”历史文化遗存的利用和开发,使“合理利用和科学开发”成为“更好的保护”的手段,避免由于高昂的维护成本和渠道单一且有限的资金来源导致“南沙炮台”历史遗存难以彰显价值的尴尬局面,通过“开发性保护”使“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走上良性循环的历史文化复兴之路。
建议三:通过“三个层面”推动“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创新
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权责清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合作多赢的“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吸引多元化资本投入,打破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配置文化资源的单一模式,探索政府、市场和社会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的创新机制,依法依规处理好“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关系,实现对“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
一是政府层面。重点在强化政府对“南沙炮台”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管理、对开发利用的政策性引导、对市场的监管和服务等方面。按事业编制设立南沙炮台博物馆岛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队伍,有专项年度财政预算经费支持,建立有文化、国土、规划、建设、财政、环保、旅游、公安、交通、海事等相关部门参与的保护管理协作机制,按照《文物保护法》等相关系列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南沙炮台”历史遗存保护制定条款清晰的管理规范,建立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监管机制,严防开发利用可能造成的破坏风险。
二是社会层面。重点是依托“南沙炮台”历史遗存及其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主题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制度,整合政府、社会各界和市场回馈等多方资源投入,建设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南沙炮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强化和拓宽社会教育功能,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成文化旅游热点。
三是市场层面。重点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推动南沙特色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吸纳市场资本投入“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经营,多方吸引文博、文物保护修复及旅游管理等人才投入“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中,用广博的文物资源滋养人文根脉、丰富群众精神家园。
建议四:以“三种模式”推动“南沙炮台博物馆岛”建设模式创新
基于对“南沙炮台”文化遗存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多层次融合的展示,以“炮台”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打造“南沙炮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核心要素,寻求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南沙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同步发展,建议按以下三种模式推动“南沙炮台博物馆岛”建设模式创新:
一是“遗存保护+文化性开发”模式,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岛链式“炮台”博物馆群。凸显公益性导向,发挥“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大虎炮台、上下横档岛炮台、大角山蒲州炮台为核心,建设“南沙炮台博物馆岛”,使其成为广州城市文明的一张“金色名片”。这也是广州区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是“遗存保护+教育性开发”模式,打造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兼顾“公益性+市场性”导向,发挥“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再回看一百多年来“南沙炮台”的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并正走向日益繁荣富强。这些富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南沙炮台”历史遗存,理应成为今天建设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宝贵资源。
三是“遗存保护+旅游性开发”模式,形成“南沙炮台”历史文化综合生态旅游区。凸显产业性和市场性导向,发挥“南沙炮台”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基于“南沙炮台”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外延拓展开发,整合区域内多元历史文化及生态自然要素,自北向南串联起黄阁麒麟文化区,大虎—横档水上博物馆岛核心区,邮轮母港休闲购物区,包括大角山、蒲州花园、海滨公园在内的天后文化旅游区,龙穴岛—湿地生态旅游区,舢板洲灯塔航海守护体验区等等,形成以炮台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内涵深厚、层次丰富、兼具人文和生态资源于一体的“南沙炮台”历史文化综合生态旅游区,促进以文化为导向的南沙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建议五:以“南沙炮台博物馆岛”建设推动打造“广州珠江全线游”黄金品牌
世界许多著名城市如柏林、伦敦、巴黎、佛罗伦萨等,不仅把城市中的河流打造成标志性旅游观光路线,更是成为体验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和展现独特自然风光的画廊。广州城市发展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在空间形态上明显呈现“顺珠江流向生长”的特点,反映出广州城和珠江的必然联系以及广州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建议在《“南沙炮台博物馆岛”保护及开发利用规划》的基础上,推动在广州市层面编制《广州珠江全线历史文化旅游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整合从珠江进入广州城的地标位置——“白鹅潭”,到珠江流经整座城市进入海洋的地标位置——珠江口著名航标“舢舨洲灯塔”,沿线约80公里的众多历史文化资源。除“虎门炮台”外,当中还有其他“炮台”历史遗址,如车歪炮台、乌涌炮台、长洲炮台、沙路炮台、鱼珠炮台、牛山炮台等,另外还有历史上的“三石三塔”、南海神庙、黄埔军校遗址,也包括广州地标“广州塔”、大学城、莲花山、南沙的天后宫、湿地生态区等,最后在珠江口湾区核心——南沙对接“邮轮母港”,串联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凸显岭南文化特色和广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广州珠江全线游”黄金旅游路线。这条水陆交融的游线不仅会成为穿越广州两千多年的历史长廊,也必然成为解读广州的标志性旅游品牌。
“南沙炮台博物馆岛”综合文化旅游区无疑是广州走向海洋的出发点,也会成为“广州珠江全线游”的新热点,成为构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民心相通”文化之路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