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人先锋号、广州海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收益改善科——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走进广州海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海缝”)点焊生产线,记者看到了“最忙碌的机械手”, 它们自动抓件、自动电焊,忙碌不已,而整个产线上几乎看不到操作工人。
“以前,我们需要人工搬运钢板到焊台上进行焊接,存在安全风险。现在,机械手操作,不仅高效,焊缝更美观。”该公司生产部副部长肖广松说。
这条自动化生产线是收益改善科致力于技术创新助力企业高效率生产的缩影。科技创新是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多年来, 收益改善科准确把握汽车行业发展新形势, 着力于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自主创新激活企业竞争力
广州海缝主营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钣金和铝合金冲压、焊接、涂装等零部件的加工和制造。当前,汽车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数字技术催生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汽车产业,而广州海缝生产线上还有大量高能耗低产出设备。
“如何摆脱困境,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答案是尽快培养自主研发能力,企业才能具备更好的抗风险能力。”广州海缝工会主席郑乐文说,多年来,收益改善科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激活企业竞争力。
去年,收益改善科立项“高自动化率汽车冲压件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和“高效汽车钣金件生产线自动化技术改造项目”,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生产的智能化程度。“项目最大的难点是‘新’,主要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的生产方式及新的品质保证体制。面对以上这么多新的原素,对于我们的团队来说也是一个前所未有新的挑战。” 收益改善科品质技术负责人宋先保回忆,在课题改善前,团队先建立了新的培训体系与讲师库,为保证课程贴近现场,团队到各地的高校取经,并在客户的指导下建设了一条样板线,开展了现地、现物、现象的专项培训,成功打造了更具自动化的生产线,助力公司从“制造”跃升到“智造”,走上了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而收益改善科的研发团队依旧步履不停。在一次和客户沟通中,团队发现客户的千斤顶订单一直由外资、合资企业垄断,“千斤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零部件吗,为什么不能国产?”带着这个疑问,团队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技术难点在于其新工艺、新材料构成品的使用,为了实现各项性能指标,公司组织模具专家和业务骨干到国外学习。” 宋先保说,回来后,团队连续奋战2个月,开展了10轮以上的测试,最终达成了各项性能指标。
“这个项目的成功,为公司创造了新的业务增加点,同时也提高了公司的研发技术水平,为广州汽车产业链的补链强链作出了贡献。” 郑乐文说。
搭建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除了技术创新外,收益改善科的另一个职能是搭建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人才强企”战略。该科室通过构建“引、选、育、用、管、留”的人才机制,为公司技术升级建立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公司给每个岗位量身定制了作业指导书,详细列出了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操作流程、潜在风险以及应对策略。有了这份‘宝典’,员工就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减少犯错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岑子伟是点焊生产线的多面手,能胜任产线多个工点的岗位。他说,自己的快速成长完全得益于作业指导书。比如,以前,他做轴承旋转力手工检测,常常把握不了标准。有了指导书后,他依照指导书不配戴手套,握紧轴承侧面,按图示方向来回晃动轴承,感觉轴承套内部结构晃动量,有轻微晃动量就OK ,无晃动量就是压得太低,作业指导书简直是每个岗位的“指南针”。
“公司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培训企业文化,让员工懂得、了解企业发展的整体战略和部署规划,也会定期不定期的把先进人才输送到国内外的高校以及相关企业进行学习。” 收益改善科科长王丽妃入职公司17年,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科长,从“跟着干”到“一起干”再到“带头干”,从初学乍练到积极参与,再到主动引领,自己成长的同时,也为公司技术升级建立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