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由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中共南沙区东涌镇委员会、南沙区东涌镇人民政府承办的“从沧海沙田到风情水乡——‘传承与发展’东涌镇历史文脉”探究研讨会在东涌镇文化中心顺利举办。南沙区政府有关领导,各职能局相关领导,东涌镇领导班子成员及各部门负责人,各村居代表、各专家、学者、相关公司代表及群众代表150人参加活动。
成果斐然!文明赓续开新局
在文脉探究工作中,东涌镇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入实地调研,为文脉赓续提出宝贵建议。本次研讨会上,东涌镇通过展览、视频和书籍等媒介,展示了东涌镇的历史文脉活力与底蕴。
清雍正年间,顺德碧江苏氏家族开始在沙脊围垦。取“吉祥如意”的寓意,在“沙鼻山”定名为“吉祥围”。“吉祥围”东面有一条小河道,广东人习惯称其为“涌”,故以“东涌”为名。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东涌人以水为媒,以团结铸魂,形成独特的疍家文化和水乡传统,孕育了东涌人奋发有为、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时至今日,东涌镇在经济、社会等领域迅速发展,有四通八达的湾区枢纽和碧波荡漾的水乡风情,荣获“全国宜居小镇”“国家卫生镇”“全国重点镇” “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 ”“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镇等荣誉,如一颗熣灿的明珠熠熠生辉。
东涌镇党委书记、一级调研员张家茂指出,东涌镇进一步挖掘整理历史文脉、创新开发文创产品、精心规划文旅线路等,促进文体农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文化资源、文化力量融入到经济发展中,融入到干事创业的激情与热潮中。通过挖掘水乡文化特色和推动土地连片流转,东涌进一步做活东涌“水”和“土地”两篇文章。今年以来,东涌接待游客约34万人次,旅游团超2200个。水乡婚礼、实景剧目《水乡情画》演出、“东涌杯”篮球、龙舟赛、音乐节等“文体盛宴”累计举办150场次,覆盖群众5万人次。
以“大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东涌正助力南沙加快建设“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都市。
东涌镇文联主席何霖、番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林劲分别以《沙田水乡的文化记忆》和《从榕树头下话沙田——东涌百年榕树讲起榕树头文化》为话题展开研讨会的序幕,引入对东涌文脉的追溯和探讨。
鉴往知来,何以东涌?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描写的是沙田耕种的生活场景,会上,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分享了沙田文化的形成过程,展现疍家人围垦造田、织沙成锦的勤劳品质。
工业文化印记,体现社会进步的缩影。东涌镇鱼窝头糖厂原厂长、总经理何润景提出工业文化中的甜蜜经济,揭秘了鱼窝头糖厂的前世今生,为未来广东工发展和湾区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农民自卫队、抗日勇士等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东涌也有很多,广东省边防总队政治部原记者、作家马群丁通过盘点镇内标志性红色文化遗址,呼吁要传承红色基因,将东涌精神融入湾区发展,形成“百千万”家庭教育形态。
东涌文脉之心:疍家渔歌、文物建筑、水乡婚俗
一曲东涌谣,唱尽东涌情。由咸水歌传承人张健仔等人带来的非遗快闪,让与会嘉宾亲身体验咸水歌、醒狮和水乡婚礼仪式,呈现了岭南水乡的独特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文物建筑是激发东涌文旅新活力的重要载体。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孙海刚深入地讲解了东涌炮楼、蝴蝶楼等建筑的价值内涵,提出以艺术介入方式,促进东涌遗产活化利用。
“东涌是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疍家人在嫁聚喜庆、织网打鱼、摇船驳艇、休闲欢聚、谈情说爱时唱咸水歌”。番禺区文广旅体局原局长、文化学者何穗鸿讲述了东涌喜事唱出来的吉祥文化,将水乡婚礼和咸水歌的礼制作为切入点,并期待能打造出更多文旅非遗特色名片。
讲好当代东涌故事,做好充足腾飞准备
作为南沙区北部的重要产业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东涌镇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南沙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欧阳建华在会上强调:要不断挖掘、阐释文化内涵,讲好人民群众看得懂、有共鸣、能传播的东涌故事。
东涌现有机构,要利用好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粤港智谷等平台的智力支持,不断创新东涌文化的展示形式。联合企业、学校力量,打造适用于各种场景、空间的文化产品,润物无声式提高大众审美、品位。
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借助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东涌镇将利用历史文脉优势,积极塑造「合力东涌」文旅形象,探索“游客走进来、文化走出去”的发展路径,开启文旅融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