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第三届广州市南沙区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 表彰决定 >> 单位优秀提案
加快建设南沙科技产业创新园区,合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发布日期:2020-08-04 03:51:00    来源:   【字体:  

提案者:区政协科技界委员、民盟南沙区基层委员会

 

    2019年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之一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无论是参照国际一流湾区的发展之路还是聚焦建设科技强国的大背景,以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基础,粤港澳携手深化创新合作,合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更是其在国家战略、全球格局中的重要使命。

    2018年8月15日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要求:“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18年11月18日,广东省与中科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工研院”)自2005年在南沙落地以来,得到了广州市、南沙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合作发展十余年,中科院体系队伍持续壮大,为南沙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合《规划纲要》并依据国家、省、市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南沙区政府与中科院体系的合作,近期着力加快推进广州工研院三期建设,完善A区创新园区配套服务功能,解决研发团队发展亟需。在此基础上,中远期则按照南沙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园区B区和C区的建设,为南沙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机遇奠定良好基础,为促进整合港澳科技创新资源,推动港澳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为南沙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转化重要基地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一、加快南沙科技产业创新园区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中科院体系在南沙的发展为加快建设科技产业创新园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5年5月,中科院与广州市政府签署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市政府共建广州工研院协议书》,启动了广州工研院一期建设;2011年3月,为加快推进广州工研院的建设,中科院和广州市政府签署了《加快推进广州工研院建设合作协议》,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和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三个分所正式进驻广州工研院,形成了“一院三所”的“大工研院”架构,标志着广州工研院二期建设正式启动。2015年大工研院4家单位均获批成为广东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并于2017年6月顺利通过广州市科创委组织的专家评估考核。2018年5月大工研院4家单位均顺利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首批认定的124家新型研发机构评估,其中广州工研院、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和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位列广州地区前三位。通过一、二期建设,大工研院在保持各自鲜明特色的同时,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协同、相互支撑”的协同创新机制,人才队伍、项目研发、服务企业(行业)能力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目前,队伍超过530人,聘任学科、领衔带头人63人,引进科研骨干181人,共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2家,与企业签署合作合同511项,服务企业754家,带动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43亿元。
  (二)中科院体系对南沙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对南沙科技创新发挥聚集效应。从2005年广州工研院启动一期建设开始,并在“一院三所”基础上,广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陆续进驻南沙,形成“一院五所”架构,到近期广州市智能软件产业研究院揭牌成立、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南方分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拟落地南沙(图1),广州工研院在协助地方政府完成“1+10”的引进与落户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服务协调与条件保障作用,有效保障了新进院所的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南沙科技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一院五所”在内的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三类科技创新平台。南沙已初步形成中科院、国内高等院校和国际科技合作三大新型研发机构组团,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占到全市18%。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的地理优势,聚集效应日渐显著。
  二是结合广州和南沙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积极开展应用研发和平台建设。上述研发机构围绕国家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先后承担建设了科技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科院“中国科学院广州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工信部“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工艺装备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国家发改委“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等国家级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大平台;不仅引领省市区科技创新,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且逐步形成了辐射珠三角区域的创新引领优势。
  三是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持续推动南沙和区域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大工研院以国家、地方政策规划为指导,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需求,致力于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典型案例有: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充分融合各项印染智能化技术,为互太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搭建印染智能工厂取得显著成效。建成年产量8万吨的针织印染智能化生产线,实现生产全流程端到端的互联互通,系统覆盖设计、生产、能源、环保、水资源等各个环节。通过生产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使其在生产效率、运营成本、能源利用率、产品合格率以及环保效应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保持产值规模稳步提升的情况下,企业人员数量从7000余人降低到4000余人,职工人均产值突破100万元,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企业人力成本下降,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品质明显提升,位列国内领先水平;节能减排效果提升显著,能源利用率提高10%,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低至0.37吨标煤,废水废气排放持续稳定达标,废水处理综合成本节约1000万/年以上。
  四是探索“三链融合”创新体系,助力产业发展。大工研院率先以“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工艺装备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为基础和典型示范,在地方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下,联合众多企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融合(图2),努力构建国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工艺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取得的经验推广至其他产业,打通科技创新产业化之路。重点实施以“一个研发平台、一个核心团队、一支产业基金、一个孵化器、一个产业联盟、一个产业园、一个商贸基地、一个产业链群”的“八一工程”创新体系建设,通过“三链融合”机制创新,有效整合产业链,快速提高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实现科技和金融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产业整体实力。目前“八一工程”前五个已初步完成。 
  二、加快南沙科技产业创新园区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挑战
  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为南沙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深度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使南沙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地,是目前南沙区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构建技术创新良性生态系统遇到的窘境
  在一个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应该是作为非营利性的研发公共服务机构为企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并有效促进形成企业群和产业链的系统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加政府税收,政府再给研发公共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基础技术研发持续投入,从而形成技术创新系统性的良性循环。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需要持续有效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但现实情况是政府投入相对有限,短时间内很难满足高标准公共服务要求,研发公共服务机构迫于破解自身生存的窘境,很难把公共科研服务功能放在首要位置,如何破解为“五斗米折腰”的窘境是现实面临的实际困难。
  (三)研发场地不能满足发展需求问题突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南沙发展速度迅猛,科技研发领域也迎来了空前的高潮,南沙能够提供的场地不能满足科研工作发展需求的问题日趋突出,现有部分实验室和新入驻的机构团队不得不四处寻找适合的外租场地,许多既定的研发计划因场地问题不能顺利开展,场地搬迁也给研发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并且提高了运营成本,研发场地不足的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快建设南沙科技产业创新园区,合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南沙区政府在现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凝聚目标、创新机制、优化存量、引进增量、做大总量、提高质量,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南沙科技产业创新园区建设,使南沙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地。
  (一)围绕战略产业筹建国家级公共研发平台
  在已有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紧密围绕智能汽车、海洋装备2个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IAEM)4个技术领域,对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4个国家级公共应用研发平台: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重大创新平台、车载智能系统及车路协同技术创新平台、海洋装备智能化技术平台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装备研究中心,为南沙和区域产业发展发挥服务、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现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基础上,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以“三链融合”为目标,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参照法国CETIM体制机制,构建新型研发机构;以国际合作为突破口,加强与港澳尤其是与香港的合作,建设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引入高端团队,构建“一室一司”新型研发机构,有效推进重大科研成果转化。
  (三)持续引进中科院资源,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利用中科院体系的综合优势,依托中科院体系现有资源,建议南沙区政府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体系的合作,积极引进更多中科院创新资源,为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提供科技源泉和核心支撑。一是在新能源领域,引进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开展以液体燃料电池为主的应用研发和产业化工作;二是在装备及工艺技术领域,引入中科院理化所,并联合有关单位,开展动力电池先进涂布工艺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三是在新材料领域,引进中科院化学所,并联合日本旭化成公司开展汽车轻量化材料与结构工程实验室建设;四是在电动汽车整车测试方面,引入中科院力学所,联合已有合作基础的相关机构,围绕电动汽车整车动力、经济、安全性能等共同开展电动汽车整车测试联合实验室的建设。
  (四)启动科教融合园区建设,为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搭建平台
  科教融合是中科院体系的主要特色和优势之一,中国科学院大学是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科教融合为特色的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正在筹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已落户南沙,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在南沙运营多年,这些都为南沙启动科教融合园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搭建了平台。中科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部署中还包括科学与基础教育融合先行先试、探索实践的创新方向。在科教融合园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创新科学教育基地,为大湾区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示范,助力南沙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高地和创新源基地。
  (五)推动省、市、区和中科院合力共建南沙科技产业创新园“体系”
  以构建创新体系为目标,以市场机制运营为原则,加快推进南沙规划建设广东省中科院科技产业创新园。以“三链融合”发展为抓手,以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采用市场主导、科技先导、政府领导、地院示范的模式,省、市、区、院四方共建。中科院以人才和项目投入,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三方按1:1:1方式出资(示范性的投入),同时引入中国科学院3H工程理念,与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管理规则相结合。产业创新园按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分设A园、B园和C园三区。
  科技产业创新A园。以科技为主体,开展公共性主导研发。以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研发为基础,进一步引进高端研发机构、创建新型研发机构、共建国际合作实验室等,扩充广州中科院体系,为B园建设提供研发支持。
  科技产业创新B园。以产业为主体,发挥市场化引领作用。通过引进知名电池生产企业,同时形成产业配套集聚,建设电池研发示范车间,力争五年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创客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咨询、金融、教育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同时打造国家级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园,形成资源共享的“高精尖”产业集群,带动广东地区电池行业技术提升、汽车行业转型升级,抢占全国新能源动力电池研发的制高点。
  科技产业创新C园。以资本为主体,起资本化带动作用。B园运营后,在C园逐步孵化制造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打造电池智能装备产业园,最终形成集电池生产与研发的配套集群。
  综上所述,建议南沙区政府在深化与中科院合作、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动态完善的原则,在一、二期合作基础上,加快推进以大工研院三期建设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后续发展提供匹配的发展空间和条件支持,积极落实相关政策配套与资金投入,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平台的健康、快速发展,把南沙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转化重要基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