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堤防水利设施改造提升我区防洪防汛能力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3-11

南沙位处珠江口,四面环海,水网纵横,地势低洼。加强堤防水利设施改造,提高防洪防汛能力,保障我区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区委、区政府及各级党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堤围建设基本情况

我区外江堤围总长约425.1公里,其中按20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的一类堤防69.236公里,占16.3%;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的二类堤防293.5公里,占69.1%;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的三类堤防62.3公里,占14.6%

自建区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我区不断加强堤防水利设施建设,完成了142.27公里以上的达标加固任务,占全区堤防总长的60.2%,其中主要堤防按50年一遇的设计标准进行达标加固,部分堤防按200年一遇的标准建设。

二、堤围水利设施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区在巩固堤防水利设施安全上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有大部分堤防达不到区域规划标准,究其原因:

一是资金不足,需分期分批逐步对堤围水利设施进行改造;

二是我区过去大部分区域属伶仃洋水域,抛石促淤后逐渐形成陆地,又在抛石的基础上修建了堤防,没有进行基础处理,堤身沉陷较大,且堤防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基础薄弱,目前已出现沉降、部分堤段高度不达标等情况;

三是部分水利设施老化,穿堤建筑物年久失修,除了近年重建、新建的水闸运行状况良好外,其余由于工程老化均处于带病运行状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详见下表)。

 

类别

主要问题

地     段

堤身单薄

高度不够

广隆水闸周边堤围、大涌水闸周边堤围、义沙8队堤段、前进下福耕人家堤段等4

堤身下沉,变形

番顺联围庙贝村船厂上、番顺联围庙贝村石涌泵站至21队、庙贝农场西堤、凤凰三桥堤段、沙螺湾外江堤围转弯处等5

河床冲刷严重

番顺联围新二村段、番顺联围十一顷水闸下、西樵村西樵头下游200米、大同村沙湾大桥上游100米、大同村老丫水闸上游300米、小乌村急流水闸上游200米、四六联围湴湄村南二环公路桥下游堤段抛石工程、榄核河八沙水闸上游堤段(庵鱼堤段)、榄核河磨碟头下游经济发展公司堤段、榄核河磨碟头下游张松村堤段、张松村火烧头堤段、榄核下半江堤段、沙湾水道广深港桥上游甘岗村堤段、西樵水道大坳村高品木业堤段、西樵水道上坭饲料厂坝上堤段、西樵水道下坭大塘头堤段、西樵水道下坭人家堤段、西樵水道下坭水闸下游堤段等18

内坡塌落

马克村滘尾水闸下游800

堤围渗漏严重

大稳村2021队、南涌村濠涌水闸上游900米、细沥村新涌水闸下游100米、天益村2队明窦上游300米、马克村滘尾水闸下游800米、官坦村官坦水闸上游50米等6

 

2017823日,第13号强台风“天鸽”在珠海沿海一带登陆,又适逢风暴潮叠加天文大潮,我区河道水位超历史纪录,很多镇街出现外江堤围漫顶现象,内街河水倒灌,例如横沥镇外江堤防多处出现砌石松动、崩塌、下沉和防浪墙变形等情况,其中长沙村7队至新兴村沙头8.27公里、北界河水闸至冯马一北围4.5公里、新兴村沙头至农庄渡口9.5公里的堤段受冲击较为严重;前进村11120米、义沙村7150米、长沙村7200米三段共470米未达标的堤段漫顶倒灌,造成内坡、堤面不同程度损坏;长沙村的长沙南水闸、新南水闸、义沙村旧南水闸(东引堤100米、西引堤150米)、新兴村五顷水闸、福耕水闸、前进水闸等6座水闸的引堤出现漫顶。据数据反映,“天鸽”台风来袭期间全区外江堤围共发现隐患点46处,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我区是台风多发地区,经常出现台风或者上游洪水、海水顶托的天文大潮现象,给外江堤防安全带来很大压力。据历史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较高的台风暴潮水位是1964年、1968年、1974年、1983年四次,其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位是1968627日出现在我区蕉门每秒9220立方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而台风暴潮水位最高的是在1983年南沙站2.61米,最大潮差是灵山站3.35米。1983999时,第9号强台风在珠江口登陆,中心风力12级以上,暴潮水位达2.61米,造成横沥镇外江堤围漫顶7-8公里,决堤多处共4-5公里,6000多亩农田受浸,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虽然区、镇两级政府不断加大了外江堤围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外江堤围的防洪防汛能力,但至今风暴潮水位仍然高达3.1米。虽然我区的外江堤围比1983年大大提高,但还有部分堤围未能达标,一旦决堤,后果将不堪设想,损失将难以估量。

三、提高全区水利堤围防洪防汛能力的建议

(一)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目前,我区各镇街的水利相关专业工作人员较少,且工作人员人数参差不齐,多则21人,少则3-4人。为此,建议全区根据镇街水利设施管养范围和数量的不同,统筹安排水利人才的定编定岗,配齐配强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工作人员,全面提高基层水利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

(二)保障水利设施日常管养经费。建议充分考虑管理与维护要求和成本的提高,从区的层面定期组织专家评定设定养护经费标准,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逐年加大全区水利设施日常养护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全区水利设施日常养护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尽可能延长水利设施的使用年限,切实维护全区外江堤围的稳固安全。

(三)加强水利堤围的硬件设施建设

1.建议全面深入摸查全区水利堤围的现状,对在“天鸽”影响期间暴露的隐患点,从紧从急从快进行处理,对薄弱环节组织专业队伍对堤防抗渗稳定性及堤身沉降情况进行计算,采用锥探灌浆等方法加紧修复当前重点急需加固提升的堤围、水闸和水利设施,提高堤身整体防渗能力。鉴于现阶段我区正在运行的水闸有相当一部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设的无筋浮运闸,这些水闸设计标准低,抗洪能力差,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设备老化,维修频繁,一旦出现险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建议对正在运行的无筋浮运闸进行重建,切实提高全区水闸的设计标准和抗洪能力。  

2.在财政和政策规定允许的情况下,建议继续提高全区现有堤防的防洪标准。有条件的,可以借鉴明珠湾区的堤围建设方法及经验,建设景观河堤,既可起到防洪的作用,又可提供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

3.适时普及开展超级堤建设工程。运用“宽度换高度”的创新理念,改变传统只具备单一防洪功能,增加景观、市民休闲功能,将堤岸拉宽,以景观式公园代替墙式护岸,构成堤岸、湿地公园为一体的可防御200年一遇洪水的超级防洪堤,营造开放且具有层次的滨海空间,打造亲水“生态城市”。

(四)完善水利设施日常维护机制。堤防工程及穿堤建筑物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工作状态和抗洪能力都会发生不断的变化,产生工程缺陷或出现其它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一旦汛期出现高水位或者产生险情,往往会措手不及,造成防洪防汛的被动局面。因此,建议多措并举完善管养机制:

1.制定更为具体的工程管理养护标准,让水利设施维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

2.定期组织专业队伍或相关机构对重要堤防、水闸进行监测、检查和隐患探测,对堤防险段及危闸进行安全鉴定,对威胁堤防、水闸安全的隐患要及时进行处理,采取相应的除险加固措施,确保工程安全渡汛。

3.加快引进科技力量和技术步伐,以节水、信息化、激光整平土地、遥感等为重点,积极引进应用高科技,加强水利专业数据库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水利服务信息化水平。

4.全盘考虑,统筹各方力量提高维护质量。由于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程序比较繁琐,一个工程需要服务公司多次到现场勘测、评估与修建,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市场上有资质的外包服务公司大部分只考虑接手超大金额的工程订单,而镇街的小修小补工程大多不起眼,只能勉强为之,大大影响了镇街水利设施维护的质量。对此,建议由全区统筹考虑,通过划分大块片区(不以镇街分块)招标管养单位,将小型维修与应急抢修统一纳入管养范围。

5.对具体责任单位建立考核监督制度,确保管理养护措施落到实处。

(五)健全完善防洪应急预案和抢险救灾体系

1.要在原有应急预案的基础上,结合近些年来我区的防洪应急形势,进一步健全完善区、镇两级防洪应急预案体系,将任务不仅分解到部门,还要落实到个人,充分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加强信息监测、收集和处置,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在出现险情时能立即启动科学的应急响应,并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险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要完善三防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加强防洪物资储备,做到账实相符,定期注销过期库存,采购足够应急物资。

3.要建立区、镇、村、生产队4级应急抢险队伍,并将具体分工落实到个人,确保一旦启动应急预案,人员、物资等方面及时到位。

4.要定期组织防洪抢险救灾人员队伍培训和防洪抢险演练,提高防洪抢险应急救灾能力。

(六)建立多部门联动管理机制。为改善全区河道堤围环境,确保大堤稳固安全,要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对超出水务部门管理权限的,要全区统筹,明确各部门、各镇街权限职责,切实做到事事有部门负责和管理,并依法依规管理;对外江堤围附近无证经营的沙场、石场等要坚决取缔,有证合法经营的也要科学布局,确保大堤安全;对河道、堤围有占用行为的要立即查处,对妨碍防洪泄洪的违章建筑等要坚决取缔,并加强对涉水涉堤项目的审批和管理。

(七)增强水利设施保护意识。要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水利法律法规,以及保护外江堤围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让广大村民深刻认识到外江堤围的长久牢固与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增强广大村民保护外江堤围的自觉性和主动意识,并加强对外江堤围的日常巡查和维护管养,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引导教育好广大村民不仅自身不损坏堤围,还要敢于与破坏外江堤围的行为作斗争。

加强水利建设是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出行方便,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基础。我们应该以加强水利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强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为重点任务,有效增强水利灾害的快速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确保防洪安全,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