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会议 更多+

集聚人才资金优势 培育科技创新产业

发布时间:2018-02-02

集聚人才资金优势  培育科技创新产业

 

区政协科技界委员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响亮的科技创新号令,为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勾画了宏伟蓝图。南沙新区、自贸试验区被赋予了“城市副中心”和广东省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定位,同时还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功能区,成为广州经济的新增长极。

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的真正动力,南沙科技创新的发展,需要有清晰的定位、明确的目标、精心选择的产业组合,更需要尽快聚集“需要的”行业人才,并聚焦重点,集中投入资源,还要有超前意识,敢冒风险,才可能脱颖而出,后来居上,实现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

一、清晰定位和具象化目标是完成超越式发展的基础

(一)深圳南山区积极规划揽才实现科技创新

    “规划纲要重新确定南山的战略定位为:深圳市城市主中心,具备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个中心”功能的中心城区根据城市的新定位,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南山经济保持年均8%左右的增速,实现GDP5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万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4500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455亿美元,辖区税收达到11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00亿元”在此纲要指导下,2016年,南山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达13.9%,对GDP贡献率超过80%;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9%;现代化服务业占三产比重达78%。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2012年的996家增至2223家,超过全省十分之一。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及国家级平台、重大基础设施等创新载体由2012年的464个增至884个,占全市(1487个)的59.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88%,比肩国际发达国家水平。2016年国内共有“独角兽”企业131家,其中深圳12家“独角兽”企业,有11家在南山。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与核心要素。目前在南山的全职院士有14名,占全市的70%;南山“孔雀计划”人才总数由2012年的68人增至1593人,占全市的68%;省、市创新科研团队数量由2012年的9个增至77个,均占全市74%。

(二)东莞松山湖吸引华为终端基地而实现飞跃

    2016年底开始,东莞松山湖承接深圳南山区的溢出效应,吸引了华为终端基地的迁入。东莞政府为此将提供14平方公里生态绿地的松山湖畔1900亩土地,总建筑面积126.7万平方米。而华为也为此设定了总投资100亿元的目标整体包括终端研发办公中心和高端培训中心两个模块,主要发展与手机等所有终端关联的研发、销售和增值业务。用三年时间,在服务的标准化、服务的及时性和优良性上,赶上苹果的高服务质量。2016年华为营业收入达785亿美元。眼界开阔,思路明晰,重点突破,这正是东莞松山湖吸引华为进入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三)南沙区当前科技产业定位和目标

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是对南沙功能定位的全面凝练、提升和聚焦,对南沙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南沙要成为广州城市副中心,未来人口规模将达到200-300万,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实现3000亿元、2025年达到6000亿元在发展科技大产业方面,加快发展海洋、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生物医药、通用航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瞄准3-4个重点产业集中攻关,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形成若干高科技产业集群。

二、南沙科技创新的不足

(一)未形成具象化科技产业目标并聚焦

    市委书记任学峰在视察南沙科技工作时指出:“南沙就是要发展科技大产业。今后要围绕科技大产业来做大文章。”这就为南沙科技创新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就科技创新基础而言,南沙区内目前没有大学、通勤成本较高、基础设施未完善、科研机构不多、人才集聚未完成等,故未形成创新创业氛围。靠走创业孵化的道路,很难与天河区、南山区、松山湖等一争高下。在此条件下,更需要南沙聚焦重点,着力培育大科技产业,异军突起,实现超越,形成南沙科技创新特色。然而在这方面,南沙尚未形成明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具体而明确的科技创新规划蓝图和发展方向还未能清晰展现。没有聚焦就没有实现后发而先至的可能。

(二)未体现对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的优势

    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有了核心企业和技术,资金也是迅速发展关键的一环。我区加大对新兴产业和处于成长期的高新科技产业的培育力度不够集中,无论是在目标性(产业倾斜),广度(不同层次)和深度(政策力度)上都体现不出明显的优势。科技创新支助资金支持点多面大,力量分散缺乏重点培育、重点扶持的“目标产业”组合,打造南沙特色科技创新企业的方案和办法。这样,有可能使得一些极具成长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失去迅速发展壮大的良机。发展的效率要靠资源投入的效率(深度和时间)来保障。

(三)存在创业创新人才进入的难题

    对当前落户南沙的高科技企业而言,人才招聘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特别是新兴产业。虽然,我区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计划和办法,但这些办法未能涵盖和惠及更多准备进入和已经进入南沙的中高端人才。以奥翼电子所在的新型显示行业来说,需要面向全球乃至全国招聘大量的材料/电子类研发/工艺工程师,而这样的工程师南沙本地几乎都无法提供,需要到深圳这样的地方引进,招聘成功率非常低,好不容易招来了也很难留住,还面临现有人才流失的风险。另外,数量不多的“高层次”技术及管理人才基本都是外地“只身”来南沙创业,绝大部分都享受不到南沙的人才政策,也下不了决心落户(特别近两年南沙房价涨势迅猛)。相关的因素还有:工作地点偏僻、不发达不方便;薪水/生活水平没有优势;产业不够密集,工作机会不多(同等工作没有更多的选择)等。这些都是阻碍人才安心长期在南沙创业、新鲜的血液不断补充、企业快速和长期发展的不利因素。

三、聚焦重点,培育核心科技产业的建议

(一)清晰定位,聚焦重点,精心选择产业组合以达成目标

    尽快明确南沙发展的具象化目标(比如“广州唯一城市副中心”的具体定义和指标是什么)以及与之匹配的重点发展的行业/产业集群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和量化目标。类似一个企业发展的产品组合,需要有成熟期的产品以维持基础的营业额,需要有处于快速上升期的产品以获得快速增长的利润,也要有导入期的产品以获得未来的竞争力和长期发展的空间。着眼南沙,可能的聚焦行业组合如:1.成熟产业:航运物流及传统汽车制造;2.极具潜力的已经形成规模的新兴产业或现有产业升级:智能物流、新能源汽车、柔性/新型显示(核心企业如奥翼)、环保能源(核心企业如晶科)等;3.仍处于早期但有一定产业化基础的新兴产业如:无人驾驶汽车、前沿医药(器官植入/神经义肢/眼健康)、纳米物联网(传感器/芯片/方案)、智慧数据中心服务等。而这些行业彼此都有交集,只有在制定政策时,通过对以上不同产业设定相应的投入比例,合理搭配,才能达到发展效率最优化。

(二)重点培育高科技新兴产业

    加大新兴产业和处于成长期的高新科技产业的培育力度。在充分审时度势的情况下,确定聚焦的“目标产业”组合,集中火力、举全区之优势、重点培育、重点扶持,“广撒网”不如“一地处,满开花”。集中资源引入并围绕“目标产业”中的核心企业进行重点建设,以“核心企业”这个点带动“产业链”这个面,逐步壮大。例如奥翼电子、晶科电子就是南沙目前在国内独一份或者技术领先的企业,正处于培育到快速发展时期,完全可以作为产业组合的其中一个选择给予充分的支持促进其大力发展,成为南沙高新科技产业的标杆。

(三)敢为人先,甘冒风险,独创精神,注重引才

    充分利用南沙新区、自贸区的独特政策优势,敢为人先、甘冒风险,针对“目标”产业,大胆在人才引进和投融资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和出台创新之举。特别在人才的引进上必须先行一步,结合重点聚焦的行业/龙头企业的需求,出重拳,采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政策以吸引人才来南沙工作也就是聚焦重点(控制产业“宽度”),在“深度”上下功夫。建议首先针对具体的目标行业/产业,制定和采取远比对标城市(比如深圳南山区/东莞)更优惠和灵活的人才政策(比如同样采用住房补贴,相对于深圳南山或者东莞松山湖,就可以采取更大的强度或者比例),人才的范围覆盖也可以更加广泛,不仅仅是关注所谓的“高端人才”。比如,对于家庭不在南沙的周边城市人才来南沙工作给予交通补贴;建设覆盖更为广泛的人才公寓,免费或低价给予重点企业的外地员工使用(不仅仅是“高端”人才,包括普通工程师);只要是目标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落户南沙,即使是工程师/技术工人,不仅提供便利,还给予一定的奖励;即使不落户,只要在南沙买房,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都给予一定的激励;甚至可以考虑直接给目标行业的核心企业一定的指标由其自行分配,毕竟企业更了解自身需求。总之,只要“需要的”人才来南沙,工作、置产乃至落户都不仅提供便利,还提供明显优惠于周边对标区域的激励,这样才能加快目标人才的集聚,为创新为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次,严格控制房价,给各层次“目标人才”提供足够有吸引力的购房/租房条件。比如可以针对“目标人才”购房/租房提供有条件的限价房/公租房。这一需求的满足对于非“高端”的人才最有吸引力,这些人才也是行业/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还有就是只要符合南沙发展需要的,“新老”人才应该一碗水端平,不能只关注“引进”人才,而忽视了“留住”人才。

    作为“后来者”,要在“目标区域内”(比如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建立“明显”的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更应该独树一帜,而不是亦步亦趋,这样才能获取时间和“效率”上的领先地位,让南沙拥有的领先优势发挥到极致,从而迅速吸引“需要的”企业和人才落户南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