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南沙新区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建议
区政协经济委员会
区政协城建资源环境委员会
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把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度。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2017年4月,广东省要求到 2020 年年底前,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 15%以上,其中政府投资工程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达到 50%以上;2017年9月,广州市要求逐年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各区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面积比例,到2020年不低于30%,到2025年不低于50%;其中南沙、黄埔、天河等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到2020年力争达到40%,到2025年力争达到60%。
一、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或部件,在工地现场装配而成的居住建筑和商业等公共建筑。装配式建筑性能优越,能顺应绿色制造与节能环保需求,具有建造速度快、节能环保、强度高、自重轻、空间利用率大、隔热性能好等优点。发展装配式建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合拳之一,在“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中,装配式建筑承担生态文明补短板和钢铁行业去库存的重任。据调查显示,相对于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可缩短施工周期25-30%,节水约50%,减低砌筑抹灰砂浆约60%,节约木材80%,降低施工能耗20%,减少建筑垃圾70%以上,并显著降低施工粉尘和噪音污染。
(一)整体来看,我国装配式建筑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在“十二五”的大力推动下,全国已有56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11个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行业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2016年,国内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面积在1.1亿平方米左右,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超过400亿美元,同比增长392%,占据全球约25%的市场份额。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7万亿元;另一方面,我国装配式建筑仅占新建建筑面积3%左右,距离“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的目标增量空间巨大,这无疑为装配式建筑范畴内的制造业提供发展壮大的机遇。随着中央与地方各项鼓励政策持续推进,相关单位和企业参与装配式建筑的热情日渐高涨,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二)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各项利好政策,装配式建筑行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北京市提出到2017年末,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新建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高度在60米(含)以下时,其单体建筑预制率应不低于40%,建筑高度在60米以上,其单体建筑预制率应不低于20%;上海市提出自2016年起,新建项目原则上必须采用装配式,单体装配率不低于40%;深圳市自2016年起,新建项目采用装配式,单体预制率不低于40%,装配率不低于60%。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区市/省(区、市)/省(自治区、直辖市)/省、区、市都陆续出台了有关政策,各市辖区、县级人民政府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当中,而城市贯彻落实以上文件精神让政策真正落地是装配式建筑发展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长沙市推进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湖南省装配式建筑走在全国前列 为发展速度较快省份之一。2015年末全省已有30多家基地,实施产能1800万平方米,实现工业产值规模400亿元,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长沙自2015年入选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目前已实现两个“1000万”的突破,即PC(混凝土预制构件)年产能超过10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实施面积突破1000万平方米,并逐步形成了从研发、生产到开发、设计、施工的装配式建筑生产骨干企业近20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对长沙市推进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方面的做法进行了总结归纳,整理如下,以供借鉴:
(一)装配式建筑受到省市的高度重视。湖南省政府要求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管理-服务”全产业链建设,并公布了财政奖补、用地保障等7个方面的支持政策,力争到2020年建成全省千亿级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长沙市明确落实装配式建筑项目面积。在每次土地供应前,市住建委会同市国土局、市规划局从拟挂牌地块中精选技术符合装配式建筑的优良地块,将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作为出让条件,报土委会通过后写入挂牌公告和出让合同。可以说,上述政策通过从省、市再到地方的层层推动,为装配式建筑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推动装配式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
(二)政产学研相融合,装配式建筑技术水平全国领先。长沙市依托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科研实力,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和智力保障。通过加强信息沟通、提供政策业务培训、搭建技术研发平台、推进标准化、模数化等途径,加强对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的指导和服务。组织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勘察设计、建材生产、科研院所等涵盖产、学、研、销的建筑产业化上下游产业单位广泛合作。截至目前,长沙市相关企业已申请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专利超过2900余项,积极参与制定国家、地方和行业技术标准100余项。与依靠大量劳动力的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依靠的是设计、建筑、机械、材料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的今天,采用装配式建筑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三)建立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沙市实现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储运、施工、装修、验收全过程的信息集成和动态监控,做到全产业链安全质量把控,预计到2018年,初步建立起本市区涵盖装配式全过程的相关技术标准、图集和规范,建立技术产品目录和管理认定体系,在建立起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同时,长沙市引导装配式建筑企业以“开放、合作、引领”为导向,坚定地“走出去”,把技术、人才、装备向全国甚至海外辐射。目前,该市装配式建筑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制造基地达40个以上,覆盖了全国25个省级城市,部分企业已通过合作模式在海外建厂。如远大住工在澳洲悉尼、俄罗斯投资建厂;中民筑友与碧桂园“森林城市”海外项目签订了装配式建筑合作开发框架协议,三一集团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建成PC样板房等。通过建立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在各地投资设厂、与海外集团合作等方式,长沙已初步形成了装配式建筑人才、设备、技术与管理的输出中心。
三、装配式建筑行业在南沙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区传统建筑仍占绝大部分,装配式建筑屈指可数,相对于上海市、深圳市、长沙市等装配式建筑发展较成熟的城市,我区装配式建筑行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未制定相关实施细则。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国家、省、市均下发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文件,但我区的反应并不强烈,至今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推进政策和实质性优惠政策,这也是导致我区装配式建筑行业起步比较晚的原因之一。二是缺乏龙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因我区装配式建筑尚属起步期,装配式建筑企业稀缺,仅有一间规模较小的装配式建筑公司坐落在东涌镇,导致开发、设计、生产、施工成本均较高,制约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三是民众接受程度低。装配式建筑发展时间较短,尚属于新鲜事物,市场对装配式建筑的优点不了解,且装配式建筑目前仍难以满足民众个性化的需求,导致民众普遍接受程度低。
2017年11月,广东保利携手远大住工,拟将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总部基地选址定在南沙区。南沙可以借此机遇,加紧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大力引进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提高装配式建筑在南沙的知名度、认可度,推动区内建筑行业和相关产业的结构升级。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装配式建筑扶持力度加大和技术日趋成熟,装配式建筑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建筑新模式,南沙作为重点推进的区域,同时处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期,急需这种速度快、能耗少、精度高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去加快城市建设速度。结合考察调研的体会,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策引导,制定实施细则。参照长沙市的做法,从南沙区政府层面制定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方案,落实支持政策和措施。一是土地供应方面,南沙区可在每年建设用地供应面积总量中,明确落实装配式建筑项目面积。在土地出让和划拨时,将装配式建筑作为规划内容,并在出让合同和土地划拨决定书中明确具体要求。二是项目立项方面,坚持政府鼓励和市场主导两手抓,一方面明确要求政府投资或主导的公共项目、重点推进区域市场投资项目必须采用装配式建筑,确保基本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从政策、资金方面鼓励和扶持市场投资项目主动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逐步引导市场项目向装配式方向转型。三是扶持力度方面,从提前预售、减免税费、财政补贴、纳入绿色通道、优化招投标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长沙市提出对购买绿色建筑、产业化住宅、全装修商品住宅的业主给予60元/平方米补贴,并从2017年起拟定每年拿出3亿元财政补贴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南沙可结合省、市及我区实际情况,从预售许可、金融信贷、资金补贴等方面入手,制定实施细则。提高企业和个人使用装配式建筑的积极性,推动我区装配式建筑行业快速发展。
(二)政府要积极布局建设相关产业园,引入龙头企业。长沙市把装配式建筑基地和园区发展相结合,将装配式建筑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引入园区,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园区申报省级、国家级产业基地,促成国企和装配式建筑企业的业务合作,培育了一批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管理规范的龙头企业。截至目前,长沙市已拥有5家国家级装配式建筑基地和11家省级基地。南沙目前并没有相关的产业园区,更没有装配式建筑的龙头企业,建筑行业相对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建议政府在建设用地上划出部分用地,布局建设1-2个建筑产业园区,争取引进装配式建筑的龙头企业,同时引导本地建筑企业进驻园区内,形成行业集聚效应。争取培育我区2-3家集设计、生产、施工和工程总承包为一体的装配式建筑专业集团,促进建筑业转型发展,促进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
(三)加大宣传力度,狠抓示范性推广。受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和技术的影响,装配式建筑目前尚未被群众普遍认可,群众对于新技术、新材料存在安全性、防火性的疑虑。参照长沙市做法,政府在建设人才公寓、保障房时全面采用装配式建筑,狠抓示范性推广。在建设的同时,组织群众前往施工现场和构件生产基地,通过考察、讲解让群众对装配式建筑有直观的认识。建议南沙选择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典型样板工程,开展社会投资类项目的示范,鼓励适合的建筑项目推进钢结构、木结构以及轻钢结构装配式技术使用。同时结合区内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城市面貌升级改造、风景旅游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和道路桥梁以及园林绿化的辅助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因地制宜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并组织各镇(街)领导、干部、群众实地考察,让更多人民群众充分认识、了解装配式建筑的益处,提高群众对装配式建筑的认可度。亦可通过电视、报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积极宣传了我市我区装配式建筑推进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
(四)凸显成本优势,保障质量安全。由于过去产业化基础比较薄弱,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比如成本,规模化的制造本来价格上是有优势的,但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处在小规模的示范阶段,部品部件的生产还没形成标准化、通用化和社会化,特别是管理环节与现代化建造方式不匹配。建议南沙在政府起主导作用的保障房强制采用标准化、模数化、系列化的建筑构件,提高构建加工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同时与省、市共同探讨,制定装配式建筑构件的统一标准。另外,南沙的装配式建筑仍处于起步阶段,可从一开始建立健全的装配式建筑行业监管体系,结合实际统筹推进。一是加强预制部品构件监督,对部品构件生产企业及其产品流向进行备案登记,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二是强化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加大施工现场巡查、抽查、专项检查频次,实施全装修住宅一房一验制度,确保装配式建筑质量可控;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监管水平,保证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安全。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南沙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