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会议 更多+

加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 为推进健康南沙建设提供支撑性保障

发布时间:2018-02-02

加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

为推进健康南沙建设提供支撑性保障

 

农工党南沙区基层委员会

区政协大岗镇地方组

 

按照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要求,我区目前正稳步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制定了南沙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政府持续增加对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投入,逐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立了以南沙中心医院为龙头的医疗联合体,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建设,医改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离省市不断深化完善的医改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我区医改工作的现状

(一)加大公立医院建设力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区财政投资40亿元在三年内和市区共建并对10家区属公立医院进行新建、改建或扩建。2017年9月,南沙区政府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总投资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达90万平方米,三家医院建成后预计新增床位3480张。3年后将与南沙区区属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成完善的三级医联体,并将带动南沙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二)成立紧密型医联体。我区已建立以南沙中心医院为龙头、区属医院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联体,制定了《关于提升南沙中心医院服务水平、更好发挥其区域龙头作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做好我区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工作,区卫计局制定并印发双向转诊工作制度和流程,建立双向转诊的畅通机制。区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疑难、危重症患者通过绿色通道转诊至上级医院,三级医院将部分康复期患者转回区属医院。

    (三)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扩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实现了现阶段最大程度的社区卫生服务范围,提高了医疗健康服务可及性。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进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截至2017年12月,共有12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覆盖了186875人,签约覆盖率为28.49%,重点人群签约人数为87596人,签约率为58.95%。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实现了现有医务人员对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全覆盖,从坐等患者上门变为深入村居为居民提供服务,转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丰富了服务内涵。

二、我区医改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16年全市医改考核的绩效指标评分中每千人口注册医师数、护士数、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这三项指标均在全市各区排名最后。统计信息显示,2016年我区注册医师数1086名,护士数1306,床位数1774张。(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5人)。按2016年常住人口68.74万来计算,我区2016年年报每千人注册医师数、护士数、医疗机构床位数分别为1.58名、1.90名、2.58张,而广州市2016年年报统计数三项指标分别为3.33名、4.37名、6.26张,我区三项指标尚未达到全市平均数的一半。

(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2016年医改考核绩效指标评分中“每千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数(人)”、“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估结果”这2项指标在全市排名中靠后。2016年卫生统计年报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数为375人。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5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编制数456名,到岗率只有47.15%(市相关文件要求到岗率要达到9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到岗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自成立当时招过一批人员后,2012-2016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再公开招聘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成效,造成“缺医少药”、“技术不精”、“重医轻防”、“只签约不服务”、“只建档不联网”等不良局面。而且由于医疗、保健、康复服务水平较低,病人首诊多选择到上级医院,康复期病人也无法下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导致双向转诊无法实现。

(三)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完成情况不理想。市卫计委下达的全科医生骨干培训项目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学员培训项目完成率不达标。2016年市下达我区11名全科医生培训任务,由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紧缺,规范化培训需要完全脱产三年,实际我区仅派出1名学员参加培训。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为加快转变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方式,优化我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以医院为重点”向“以基层为重点”转变。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精神,按照2017年10月邓海光副省长在全省“全面推广深圳医联体建设经验会议”上的要求,借鉴深圳做法,在南沙区政府领导下,从我区实际出发,组建统一法人的区级医疗集团。实现“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的“管理共同体”,实现有限医疗资源效能最大化,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上下贯通、有机配置。医疗集团以强基层、促健康为功能定位,以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和下沉为纽带,以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和医疗收费机制为引导,以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为载体,错位配置基层医疗集团内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推行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运作,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管理共同体,保障群众获得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高地,建设健康南沙。

(二)建议医改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治理机制上,区政府负责组建基层医疗集团理事会,代表区政府履行举办基层医疗集团的职能,理事长由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

2.在管理机制上,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基层医疗集团内部微观事务的管理。基层医疗集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内部人事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享有自主权。

3.在考核制度上,理事会负责每年对基层医疗集团运营情况进行考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列为重要考核指标,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与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工资总额以及院长的薪酬待遇、职务任免挂钩。

4.在人事编制上,基层医疗集团逐步转变编制管理方式,实行人员总量管理,建立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全员聘用制度,打破个人事业编制身份,便于人才引进和按贡献取酬。

5.在薪酬分配上,基层医疗集团建立薪酬分配向有利于引导医务人员向基层流动、向基层医务人员倾斜的基层医疗集团薪酬制度。在绩效工资分配上,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向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全科医生和下沉到中心的专家等倾斜。激励和引导基层医疗集团主动向下配置资源,做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基层服务水平。

6.协调广州市医保局,同意南沙区率先在广州市各区对医保基金管理方式实现突破性改革。通过“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方式,由“保疾病”转变为“保健康”,让政府、医院、医生和患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医院只有努力做好居民健康服务,让居民少得病、少生大病,才能控制好医疗卫生服务成本,用最少的医疗卫生投入获得居民最大的健康回报。

(三)完善落实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制度。医疗集团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工作。将集团内部的优质专科号源优先配置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的病人实行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同时,将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等及时下转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强化公立医院技术支撑责任。整合医疗集团内各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建立医学影像、医学检验、药事服务等资源配置中心,实行集团内部医疗机构间资源共享。利用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开展预约挂号、移动支付、网上查阅体检报告、“基层检查+集团诊断”、移动医疗等服务;在医疗集团内实现健康档案、病历等互联互通,实行检查结果互认。

(五)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是制约我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力度。

1.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引进力度。对取得国家认可的住院医师或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毕业生,按照本科、硕士学历,由政府分别给予10-15万元一次性生活补助,分5年发放。

  2.提高医务人员工资待遇。年薪原则上按不低于区内同级教师的薪酬核定。

3.拓宽全科医生职业晋升通道。对医疗集团内取得副高以上职称的全科医师,且承诺自聘任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5年以上的,其岗位聘任可不受所在单位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量的限制,具体办法由区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会同卫生计生部门另行制定。

医改工作惠及全区人民,医改成果不仅能使南沙群众在南沙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而且也是建设健康南沙、和谐南沙、幸福南沙的民心过程。我们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沙区的医改工作一定能够结出丰硕成果,走在全市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