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会议 更多+

发挥华侨和农场两个特色 擦亮南沙侨文化新名片

发布时间:2017-03-14

 发挥华侨和农场两个特色

擦亮南沙侨文化新名片

区政协珠江街地方组 致公党南沙区支部

区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华侨承传和发扬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华文化集体主义精神。他们思想仍然保持固有的民族道德,例如孔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关心自己也关心别人的集体主义思想。谋生时尽可能聚众而居,以便守望相助,疾病相持扶。华侨崇尚“团结互助,敦宗睦族,共谋福利,服务桑梓,艰苦奋斗”的精神,而珠江华侨农场作为归侨聚集地,承继华侨文化、农场文化的载体,历经50年代的围垦事业、6070年代的归侨收容、70年代的知青下乡、8090年代的国企改制、新世纪的南沙大开发等国内历史事件,见证了新中国各个发展时期的轨迹。在南沙大开发建设的机遇期,如何充分运用好这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南沙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战略机遇,弘扬侨文化优良传统,扩大南沙新区的影响力,推动南沙经济社会发展,我们提出以侨文化、农场(知青)文化为载体,将珠江街礼隆社区打造成为侨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议,使之成为南沙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成为珠江街的亮丽名片。

一、礼隆社区基本情况

礼隆社区是珠江街道的一个社区,是原珠江华侨农场甘化总厂(糖厂)所在地,总占地面积约0.66平方公里,户籍765人(其中常住664人),辖区包括珠江华侨农场原珠江甘化总厂生产区、生活小区和农田。民居建筑朴素、简易,大部分为两层砖瓦结构房屋,社区仍然保存着原珠江甘化总厂的生活区面貌,生活区的建筑物基本上建于上世纪70年代,蕴含了华侨农场老一辈生活记忆结晶。生活区域即居民生活区占约5.3万平方米,居民房屋总数326间,总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闲置74间,面积4163.91平方米,另有联合公司闲置物业,包括原招待所、礼堂、饭堂、集体宿舍等共9813.12平方米;生产区域29.3万平方米,其中民营企业启鸣公司3.8万平方米,联合公司25.5万平方米;农田面积31.4万平方米。

二、礼隆社区打造侨文化创意园的优势

一是具代表性。礼隆社区是原糖厂所在地,糖厂见证了华侨农场最辉煌的时刻,较能反映华侨农场的全貌。二是具完整性。目前整个珠江华侨农场,礼隆社区保存得最为完整,基本反映了原有糖厂生活区的面貌。三是具可行性。社区生活区闲置物业近1.4万平方米,生产区厂房近4万平方米,另有大量平地及农田,具备建设文化创意园区的物业及土地要求,实施涉及的社会问题不大。四是具稀缺性。社区内拥有丰富的河涌景观,东靠蕉门水道,南临五涌内河,社区内旧时味道随处可见,旧厂房、旧民居、旧码头、旧水闸、旧轮渡、旧烟囱,甚至旧糖厂生产车间留下的大型旧零件。五是具便利性。礼隆社区地处自贸区南沙枢纽片区,是明珠湾珠江东组团,与粤港澳深度合作区隔邻。公路,距离南沙港快速入口不足两公里,通过南沙港快速与广州城区、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珠海联接成一小时高速圈;距离番中公路不足一公里,凤凰大道和明珠湾大桥侧边经过,与南沙街、区政府距离不超过十分钟车程。铁路,目前正在开工的疏港铁路从六涌半经过,规划建设的地铁十八号、二十二号线离社区不足一公里。水路,社区临近蕉门水道,可直达零丁洋、珠江、南沙港,水上交通四通八达。六是具民俗性。社区周边至今仍居住相当归侨或侨属,保持较好的侨文化。社区内的人文文化作为侨文化的载体,承载了广大侨胞沉甸甸的爱国思乡之情。社区华侨文化的爱国、勤劳、诚实、奋斗精神沉淀也有助于构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

三、打造礼隆社区侨文化创意园的建议

侨文化、农场(知青)文化是礼隆侨文化创意园的特色,礼隆侨文化创意园建设必须以侨文化、农场(知青)文化的打造为核心,集文化体验、科技娱乐、酒店住宿、休闲度假、购物美食、健康养生等多种产品形态于一体的文化展示基地,把这个基地发展为华侨、知青的精神家园和停泊再出发的港湾。按照点、线、面三个状态同步建设:

(一)点状建设——突出要素。主要包括三大要素:1、侨文化文艺创作。创作一批反映侨文化的文艺作品用于展示宣传,再现华侨游走异国他乡艰辛谋生,浓浓思乡之情,以及创业成功后回国支持祖国家乡建设的情形。2、侨文化民俗村。以民俗节庆作为展现侨民俗文化的最佳载体,按照各种传统岁时节日,通过现场参与体验的方式,使游客直观、真实地感受侨民俗文化。3、侨文化风情展区。以多数华侨居住的越南、泰国、新加坡、柬埔寨等侨居地的特色风貌、生活习俗为依托,仿建特色建筑、名胜遗迹、民俗场景、民间歌舞融为一体,展现各侨居地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添加侨居地民俗节庆体验环节。4、侨文化体验馆。综合运用声、光、电、数字技术、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打造侨文化相关知识和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展示馆。

(二)线状建设——纵向成链1完善周边交通和环境。设置联通市区及区内主干道的专车路线。对周边河堤、河涌、码头、水闸、渡口、建筑物外饰、旧巷陌、糖厂旧机械等进行改造提升,再现旧华侨农场生活空间;打造江边绿道、钓鱼台、渔船体验、渡口观景台、健身室等休闲文化设施,给都市人一个舒适放松的环境;2、打造高端特色风情主题酒店,客房按照泰国、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等侨居地特色进行设计;以及打造实惠便利型农庄旅舍,既保留相对独立的个人空间,又提供方便交友交流的场所,如配备创意咖啡屋等。3、打造特色餐馆(侨居地特色美食街、潮汕小吃街);咖啡书吧(陈列华侨史等书籍)、侨乡传统技艺文化展示厅(木雕、剪纸、茶茗等)、休闲养生馆(SPA、特色茶点)。4、推进智慧旅游服务,重视用户体验。建立官方网站功能模块,完善园区内餐饮、商品配送平台,建设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及相关预测预警机制。

(三)面状建设——横向成片。“产业链”服务型创客空间。借助区内香港园、创意园的建设,考虑打造旅游创客空间,兼以“创意+孵化器”为理念,打造“创意工坊+创业孵化器”基地,吸引海内外创客团队入驻。

通过“文化+旅游+城镇化”的创新发展模式,采取政府、村镇、企业、民间社会资本等多方合作共享的PPP模式,搭建新型开放的城镇化综合开发平台,推进珠江街内生态环境、现代农业、文化和旅游观光、现代产业培育、城镇综合治理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要素聚集、整合和完善,构建“文化”、“旅游”、“互联网”等新型产业生态集群,打造珠江街新型城镇化样本,擦亮侨文化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