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南沙区基层委员会
2016年8月4日中共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正式提出,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并以此为契机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把南沙新区建设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枢纽,成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引领广州未来发展的示范区。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2017年2月27日率队到南沙调研时强调:以南沙为核心把广东自贸区打造成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推动广东自贸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至此南沙的城市定位、区域功能、发展目标清晰明确。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并加快以南沙为核心的广东自贸区三个片区的建设,担当起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战略使命,不仅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一项重要决策,也是广州城市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将是粤港澳大湾区一次里程碑式的新起点,南沙也将再次参与并见证广州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一、南沙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的意义
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双区”叠加优势,自贸试验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优势,建设用地储备充足和腹地资源广阔优势,区位中心转换为交通枢纽地位不断提升,港口资源和国际航运中心优势凸显,“一带一路”倡议枢纽的开放机遇和围绕自贸区打造高水平对外门户枢纽的战略功能,催逼南沙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
(一)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是广州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0年4月国务院批复广州北部花都和南部番禺撤市设区,并入广州市行政辖区,广州迎来了城市发展里程碑式的转机。按照当时《广州市建设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北优、南拓、东进、西联”的发展方针,南沙因拥有优质的港口资源,成为广州城市“南拓”的前沿阵地。从2001年广州市正式启动南沙开发至今,南沙的发展经历了作为广州城市21世纪发展主导方向的引领性功能区,称为1.0版南沙—“广州的南沙”。2009年广东省政府颁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起,南沙升级到2.0版—“广东的南沙”。2012年南沙获批为国家级新区,南沙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南沙升级为3.0版—“中国的南沙”。2013年底南沙获批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并于2014年4月21日正式挂牌启动,南沙承担起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历史使命,搭乘着中国“一带一路”的国际列车走向世界,南沙升级到4.0版—“世界的南沙”,南沙进入更高水平、更大视野的发展新时代。市委提出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省委明确以南沙为核心,把广东自贸区打造成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南沙迎来广州城市发展前所未有、面向全球的重大发展历史机遇。从南沙发展1.0到4.0的过程展示出:南沙建设为“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是广州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港口资源是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动力
世界著名城市大多有一个共同特征,“依港建城、以港兴城”,著名港口缔造伟大城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德国汉堡、荷兰鹿特丹、法国马赛,阿联酋迪拜、日本东京等,新加坡更是因港立国。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城市几乎都分布在东南沿海依托港口建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香港以及我们的广州,可见优良港口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彰显出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广州两千多年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以港兴城历史,直到上个世纪末,广州港还是个内河港,南沙港区的建设使广州港从内河港向深水海港转变,同步世界港口发展,并推动广州由“沿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跨越。
(三)区位优势是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的自然禀赋
珠三角地理几何中心优势。南沙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为建构区域互联互通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区域交通枢纽、成为区域交通中心奠定了天然基础。在地理上,港澳是珠三角组成部分,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地位,在珠三角区域发展中一直发挥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这个特殊的地缘政治优势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别于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独特优势。
(四)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是广东自贸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重要支撑
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枢纽的支点,是增强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功能的引擎,是围绕自贸区打造高水平对外门户枢纽的重要支撑。
二、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的建议
坚持广州首善标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立足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强化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增强广州在华南地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头地位和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的各项建设工作。
(一)主动推进以南沙为核心的区域各项城市规划编制及专项研究工作
城市规划在城市和区域发展中起着战略性引领和纲领性控制的重要作用,围绕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的新定位和打造高水平对外门户枢纽的战略功能,修订完善南沙现有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研究制定出引导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首要任务。一是思考两个问题:“应建设什么样的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和“怎样建设好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坚持“世纪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的原则,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建设理念,深入思考,研究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功能、目标和怎样建设好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的路径和方法。研究建构作为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的南沙面向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要素和发展框架。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科学划定红线、绿线、蓝线、紫线等边界,放眼未来从长计议,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底线对应人口总量上限,重点从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构、城市功能、产业体系、生态环境维育、公共政策制定等几大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二是要思考和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南沙副中心和广州主城中心的关系,包括城市中心区部分功能转移、城市中心人口疏散、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等方面;(2)南沙作为广州城市副中心和东西两岸城市及重要功能区协同发展的关系,与港澳的关系、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重要功能区的发展关系;(3)作为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的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和作用;(4)要思考并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维育的关系,统筹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作为在生态文明时代开启世纪大发展的南沙,势必要解决好城市发展建设与生态维育的关系,以维育良好的生态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加强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三是要依靠省市支持积极推进与更高层次的规划编制研究和相关专项研究的工作中。比如由国家发改委主持的《珠三角湾区城市群规划》,省政府推动的《珠三角全域规划》以及区域产业发展研究等。主动引导和融合、对接东西两岸主要包括深圳、东莞、珠海、中山、佛山等相邻城市的各项规划和专项研究工作中。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空间格局、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发展共识。
(二)建构以南沙为中心,与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相匹配的区域互联互通综合交通枢纽
《雅典宪章》把城市功能划分为四大板块: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城市各个功能区是通过交通网络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的首要功能就是打造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建构以南沙为中心的区域互联互通综合交通枢纽成为第一要务。一是加快完善区内道路交通系统。完善南沙蕉门河中心城区直接连接各镇街、蕉门河中心城区直接连接“南沙枢纽”和“庆盛枢纽”以及各镇街连接“南沙枢纽”和“庆盛枢纽”的结构性路网体系。近期加快推进开通“黄榄干线”,加快推进连接大岗和黄阁的“桂阁大道”增强区内东西向结构性路网的连接功能。加快推进S111在区内的市政路标准改扩建工程。尽快打通东新高速和南沙港快速转换节点落地接通亭角的通道。加快推进南沙街金岭路改造。近期重点解决现有通道两端衔接不顺畅的问题,对相关市政道路进行快速化、景观化改造,同时考虑新增部分快速通道,完善区内道路结构。二是完善南沙与广州中心城区的快速路和轨道交通体系建设,缩短与广州主城区的通勤时间。加快推进南沙与主城区“三高三快”快速通道系统建设(东部为京珠高速与东部干线、中部为南沙港快速与番禺大道—南沙大道、西部为东新高速与新建景观大道)。加快建设地铁18号线和22号线,加速实现南沙与广州中心城区的快速轨道交通联系,包括广深港客运专线、广中珠澳城际等打造半小时直达中心城区的通勤圈,与广州主城中心建立紧密的交通、产业、信息等联系。三是加快推进“南沙枢纽”和“庆盛枢纽”的建设,加快打通东西两岸主要城市的直接连接。近期推进地铁18号线延长线至中山,加强与西岸城市的联系,完善南沙与东西两岸城市的互联互通交通体系。南沙枢纽规划为广州市一级客运交通枢纽,汇集了3条国家高铁线(深茂高铁、京广客运专线支线、京九客运专线支线)、4条城际铁路(肇顺南城际、中南虎城际、广中珠澳城际、湾区东线)及4条地铁线(18号线、15号线、22号线、轨道南线)。庆盛枢纽规划为广州市的二级客运交通枢纽,汇集1条国家高铁(广深港客运专线)、1条城际(广中珠澳城际)及2条地铁线(地铁4号线、地铁22号线。实现以南沙为中心的半小时都市区和一小时服务区,构建以南沙为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四是开通南沙蕉门客运中心直接连接广州白云机场和深圳宝安机场的大巴客运专线。开展“南沙枢纽”向东跨过虎门水道连接广深沿江高速通道的可行性研究,打通南沙连接深圳宝安机场的快速通道,增强南沙与东西城市的直接连接。五是优化完善南沙交通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高等级道路平交口红绿灯设置,公共交通站点试行时刻表运营,规范主要出入口和岔路口的路牌指引等。倡导公交优先和鼓励绿色出行,引入“共享单车”服务平台,建构绿色低碳、智慧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三)优化与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定位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和人口结构
作为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南沙的城市功能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城市辖区的功能,国家级新区、自贸区功能已经超越普通的城市功能,应发挥的作用也不能只是普通辖区的作用。作为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也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副中心”,通常大城市副中心主要是为缓解城市中心压力而产生的,即医治“城市病”的一剂药方。南沙发展的意义远超越这个作用,南沙是广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南沙发展的特殊定位决定了南沙应代表广州优先承担起区域性服务功能,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功能就是重要的区域性战略功能。南沙这个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应和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并驾齐驱,成为具备完整城市功能且担当区域乃至国家战略性功能的城市示范区。一是强化港口及航运功能。国际航运中心功能是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的基础。没有港口就没有南沙,没有自贸区,没有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的前提,港口资源及国际航运功能是南沙一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着力推动重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建设国际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强化国际贸易服务功能,着力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建设。二是承接广州中心城区部分功能向南沙转移。首先引导部分“省会功能”向南沙转移。早在2001年国内外各路专家研讨《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谋划广州新世纪城市发展重大战略时期,“广东省政府迁移南沙作为推动南沙大发展、优化广州中心城区功能结构的‘牛鼻子’”的观点和建议就被提出来。省政府迁移无疑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专家的这个共识和建议也毋庸置疑地隐含着城市发展的某些内在趋势和规律。时至今日,南沙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区域战略功能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是使部分省会功能迁移到南沙成为可能而且显得很有必要。例如在南沙设置省级综合服务窗口,省直机构与国际航运服务高度关联的口岸类服务单位、省级交通职能类机构、航运水务职能类机构、海洋渔业职能类等服务单位和研究机构等到南沙设点,引导各地州市驻广州办事处在南沙设点,省政府牵头在南沙设立协调机构,包括设立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中山、佛山六个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协同发展事务性协调机构等。三是引导周边城市区域性服务功能向南沙转移。发挥南沙“三中心一体系”的功能优势,引导周边城市与港口、航运、国际贸易、物流、航运金融等具有区域性服务功能的机构到南沙设点,整合区域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四是以“人才型人口”和产业集聚引导南沙人口发展。南沙人口增长应以面向全球引进多元人才为引领,以南沙产业发展为依托的人口机械增长为主体,在户口、人才基金、住房等影响人才引入的政策方面给予积极引导,形成年轻化充满创新潜力的人口结构。人口规模以城市空间资源、生态承载容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配置为依据,按照南沙规划建设用地为245平方公里的承载容量推算,未来南沙人口规模达到300万人时,单位建设用地上的人口密度也只是广州主城区的四分之一,是深圳福田区的七分之一,是香港的十分之一,而南沙拥有区域的交通中心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区域性战略功能资源及世界领先的生产性、生活性配套服务资源的比较优势,南沙势必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处在多元利益最大公约数峰值上的最具竞争力的国际性城市。建构与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定位相匹配的人口结构和合理规模。
(四)建构与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相匹配的产业体系
按照胡春华书记2月27日到南沙调研时明确指出:“南沙要建立与门户枢纽定位相匹配的产业体系”。一是加大集聚总部经济的力度。在现有的中铁、中化、中远、中铁建等“巨无霸”型龙头央企和部分金融类总部型企业形成总部经济聚集的基本态势基础上,继续把更多的国企尤其外向型大央企吸引到南沙,集聚更多的国内优质资源,尤其是泛珠三角周边地区的优质资源,扩展南沙港在区域的辐射带动半径。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加大力度推进面向全球的跨国企业的总部集聚,重点在金融合作、贸易投资、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跨国公司总部培育与引进工作。鼓励跨国集团在南沙增设投资中心、财务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结算中心等各类功能性机构,推动各类功能性机构实体化经营,完善总部经济形态。二是坚持“创新引领”建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世界级的区域创新中心,“硅谷”模式说明成就国际创新中心的基本要素包括一要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型的大学,二要有集聚创新型人才的平台,三要有健康的风险资本市场,四要有一批创新创业型的企业和企业家的集聚。南沙应按照这个规律部署创新创业平台,并在高端人才引进、创新要素投入、技术专利申请、研发经费投融资、创新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降低企业成本,形成有机连接,推动研发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三是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总部经济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良性发展。通过创新型产业体系的建构,推动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领域中具有开拓性创新型的科技研发产业化转移中介机构,包括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的研发机构集聚南沙。鼓励世界著名企业战略咨询机构、海运服务、航运保险和金融、法律、财务会计等专业类生产性服务机构落户南沙。
(五)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与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相匹配的城市品质
对标世界高品质城市标准,要有高品质的硬件系统,包括高品质城市空间环境、安全便捷的交通体系、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更要有一套内涵丰富、展现城市个性魅力的软件体系,包括城市形象特征、城市文化、城市品牌和城市精神等。打造与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相匹配的城市品质。一是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前提。近期加快建设一批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邮轮母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智能公共图书馆、航运主题的博物馆、科学馆、五星级酒店等。加快推进南沙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引导区域内科教文卫优质资源聚集,提升基础性公共服务水平。面向全球整合优质教育、医疗等高端公共服务资源,提升高端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营造多元融合的国际社区典范,将南沙构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中央服务区与优质生活区,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示范区。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提升南沙社会民众基本素质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市民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城市的品质,必须与南沙大战略大发展同步推进建构文明守法、多元融合、开放包容、公平公正、团结互助、良性有序的公民社会。以群团、镇街、社区为基础,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法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倡导文明家庭建设,倡导全民阅读,鼓励和扶持公益性机构和项目,引进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活动,促进民间国际交流,打造民间国际交流论坛品牌等。三是弘扬城市文化,铸造城市精神是提升城市品质的保障。城市文化是城市生命之源,是构建城市共同价值观、铸造城市精神的基石。加强对南沙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对地方性名优特产的品牌塑造和宣传,促进其价值提升。梳理和提炼新南沙在大战略大发展格局下形成的时代文化内涵,包括港口航运、科技创新、现代制造业等体现南沙典型发展特色中蕴含和塑造出的“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多元融合”的“南沙精神”。打造市民参与度高、彰显“南沙精神”的典型事迹和代表人物的大型主题活动品牌,向世界讲好南沙故事,树立南沙城市形象、打造南沙城市品牌。
利用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位和枢纽功能,建构区域合作核心平台,成为区域合作中的重要支撑。一是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推动粤港澳全面深入紧密的合作。推进与港澳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会展、对外交往等公共服务合作,引入港澳一流服务机构和先进管理模式。发挥港澳在金融、国际贸易、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南沙在空间资源、交通便利、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优势,在南沙与港澳紧密合作携起手走向世界,构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二是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推动与东西两岸城市的合作。充分发挥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和枢纽地位,积极推动与东西两岸主要城市的合作,包括东岸的深圳、东莞,西岸的珠海、中山、佛山,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港口资源整合、区域交通网络对接,产业互补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设施等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维育等全方位开展深度合作,和港澳一起构成“6+2”城市联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凸显在共同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中的整体优势。三是以南沙为核心,研究建立一套完善、易行、高效的区域“沟通协调机制”。“沟通”和“协调”被喻为“生产力背后的生产力”,实践证明,区域城市间“利益协同化”发展,相互协助和利益平衡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平衡协助各自利益的保障机制,寻求区域内城市或功能区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建议省政府牵头在南沙设立“6+2”城市联盟综合发展协调委员会,研究出台规划协调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港航资源整合协调机制、产业发展协作机制、利益协调的投融资政策,利益协调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等,以南沙为核心画出区域最大同心圆,引导区域内各城市间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