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会议 更多+

加快跨国企业总部集聚发展 助力南沙跨越GDP三千亿大关

发布时间:2017-03-14

 加快跨国企业总部集聚发展

助力南沙跨越GDP三千亿大关

民盟南沙区基层委员会

 

2016年,是南沙区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6年南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8.76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连续三年排名全市第一。2017,南沙迎来了又一个重大利好战略机遇期。在新形势下,南沙被赋予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等重大战略,实现南沙2020GDP跨越三千亿大关的重要任务。

树立全球视野,强化机遇意识,充分发挥“双区”叠加、“双自”联动以及多重国家战略功能复合发展的先行优势,加快建设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不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是南沙实现2020GDP跨越三千亿大关的重要途径。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集聚跨国公司的总部或地区总部是南沙提升集聚控制力和资源配置力的核心战略。加快南沙新区(自贸区)跨国总部的集聚发展,对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价值。

民盟南沙基层委员会把“加快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发展,助力南沙GDP跨越三千亿”作为重点调研课题,组织委员分赴各大重点跨国公司等相关单位进行调研和考察,在分析和研究现有企业发展情况和产业机构的基础上,提出实现2020GDP跨越三千亿的建议。

一、南沙100强企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按照国际惯例,按企业的年营业额对南沙企业进行排序,南沙年营业额排名前100强是一个大企业群体,基本能体现南沙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影响力,他们的规模与分布,就是南沙GDP产业结构的主要构成与贡献者。这100家企业为南沙连续三年在广州市增速保持第一,为南沙加快建设“三中心一体系”核心功能区,推动形成航运服务、金融创新、高端制造、贸易等功能,初步发挥自贸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具有较大推动作用。

(一)南沙100强企业的规模特征

2016年南沙1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3225亿元,相当于2016年南沙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2倍,100强企业在南沙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南沙100强企业中,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共有4家,在2016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290亿元,占1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40%。广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553亿元)、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528亿元)、广船国际有限公司(105亿元)、中海散货运输有限公司(104亿元);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共59家,在2016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941亿元,占1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61%

(二)南沙100强企业的行业特征

制造业目前仍是南沙100强的主体,从行业构成看,制造业企业72家(其中汽车制造业15家),贸易批发业9家,服务业7家,房地产业7家,运输业5家。

从企业营业额上看,制造业企业2016年营业额合计1963亿元,占1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61%,位居第一。批发贸易企业2016年营业额合计838亿元,占1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26%。服务业企业2016年营业额合计147亿元,占1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5%,位居第三。

(三)南沙100强企业所有制格局

从企业数量上看,2016年南沙100强企业中有30家国有企业、49家外资企业、21家民营企业,分别占比为30%49%21%

从企业营业额上看,2016年南沙100强企业中,外资企业1522亿元,占比为47%;国有企业1388亿元,占比43%;民营企业341亿元,占比为10%。由此看来,外资企业在南沙100强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南沙100强企业发展问题与机遇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100强企业规模能级偏小,跨国指数较低,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南沙目前的100强企业,从企业规模能级来看,整体规模偏小。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仅有4家,广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中海散货运输有限公司。从企业功能设置上看,大多是为大型制造类项目或者地区功能性企业。从竞争力上看,多数企业从市场份额、经营规模、利润及成长方面因素考虑,成长空间很大。目前虽然有一批大型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开展跨国经营,但多数企业仍以国内业务为主,全球化业务较少,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跨国经营能力亟待提高。

二是体现自贸区城市产业特征的大型企业较少,对自贸区建设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从产业领域来看,世界城市集聚的企业总部主要集中在商贸、金融、高科技等体现世界城市功能的主要产业领域。目前,南沙的大型企业对南沙自贸区城市功能建设的支撑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科技创新方面,大型企业尚属空白;金融机构的创新力、辐射力和资源配置力有限。

(二)100强企业发展机遇

一是战略定位带来的发展机遇。省委书记胡春华在省第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要把南沙自贸区建设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南沙“双区”叠加、“双自”联动以及多重国家战略功能复合发展的先行优势为南沙企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是目前南沙总部型企业已开始快速集聚,极大改善南沙企业结构,做大规模。自南沙2013年大力促进总部经济在南沙集聚发展以来,至2016年底,共有98家总部型企业落户。通过总部型企业的不断落户,南沙集聚了结算、贸易、运营、研发等部分总部功能,对南沙加快建设“三中心一体系”核心功能区起到较大推动作用。

  三、加快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建设,助力南沙跨越GDP三千亿的对策建议

(一)抓住自贸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契机,加快跨国公司总部引进工作

一是着力营造一流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按照胡春华书记“打造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大平台”要求,高水平谋划和推动发展,面向全球重点集聚经贸投资、金融合作、先进制造业等领域跨国公司总部培育与引进工作。

二是完善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坚持利用外资政策不动摇,加大跨国公司的外资招商引资力度,大幅减少对外资准入限制。鼓励跨国集团在南沙增设投资中心、财务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结算中心等各类功能性机构,推动各类功能性机构实体化经营,完善总部经济形态。继续推动融资租赁内外资统一改革试点,支持外资租赁企业与内资租赁企业在准入标准、审批流程、经营范围、退出机制等方面深化试点改革,打造南沙特色产业。

三是完善跨国企业总部招商引资政策体系。20171月,《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5号)正式印发,明确允许地方政府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支持对就业、经济发展、技术创新贡献大的项目,降低企业投资和运营成本。南沙应尽快完善跨国公司总部招商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从企业开始商务谈判、企业筹建、建设运营开辟一系列的绿色通道,打造一流的招商引资服务环境。

(二)加强总部集聚区空间载体建设

一是推进重点城市组团建设。按照建设广州未来之城的要求,以自贸试验区区块建设带动城市重点功能组团快速发展,高标准推进总部集聚区空间载体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特色功能性机构。推进明珠湾起步区、蕉门河区域总部集聚区开发建设,蕉门河“双桥”、市民广场、蕉门河环境景观提升工程等一批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项目投入使用,形成“城市客厅”形态。

二是优化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加快培育现代城市要素,不断加强城市综合治理,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加快形成。推进教育医疗事业加快发展,重点推进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等教育、医疗卫生项目建设,为跨国公司总部落户南沙打造优质的城市居住环境。

(三)大力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完善人力资本结构

一是加大国际化人才培育力度,完善多元化人才培育培训机构。加大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合作力度,加强跨国公司之间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合作,在年轻有潜力的员工中筛选输送优秀人才到国外重点培养。

二是加强全球化招聘,扩大海外人士和海归人士招募。建立海外国际人才网和数据库,为海外优秀人才招募提供基础支撑;用好已有的国际化人才,将人才配置到战略投资、财务筹划等与国际接轨程度高的领域。

(四)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提升总部经济辐射效应

一是完善金融创新体系。支持跨国公司利用自贸区走出去。深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简化核准程序,提升企业跨境投资和海外资金运作的便利化水平。

二是加快对外投资管理和服务改革。提升自贸区企业跨国经营便利化水平。深化境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公共服务,建立政策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

三是支持跨国公司利用自贸区平台开展海外并购。健全海外并购服务体系,完善审批、税收、关税、外汇、投资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着力培育有执业资质的国际性专业机构,鼓励发展针对海外并购服务的中介机构。

(五)聚焦高端化产业集聚,推动南沙特色产业的跨国公司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提升

一是围绕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的建设,推进相关跨国公司总部企业集聚。全球规模最大的散货运输船队的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落户,极大支撑了南沙打造广州国际航运枢纽港;南沙以建设自贸区海港区块为契机,开发以南沙港区为中心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吸引华南地区进出口食品交易中心;打造中国国际航运船舶登记中心,重点支持和培育35家跨国公司总部基地。

二是围绕科技创新,促进高端制造的跨国公司总部企业集聚。以中船、东方重机、中铁南沙总部等项目为龙头,加快推进千万吨级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重型装备成套供应基地建设。争取汽车、船舶修造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与精密制造等13个重点制造业总部落户。加强引进外资工作,更好地发挥外资企业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发挥中科院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教育部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等公共创新平台作用,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装备技术支撑,力争13个科研型总部企业落户,加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三是聚焦金融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一批央企跨国企业的投融资管理总部型企业集聚。推动中国交建粤港澳总部示范基地、中铁建南方总部基地、中化集团华南总部、中远等一批央企跨国企业的总部企业集聚,导入金控平台、资管公司,通过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股权基金的金融手段,重点推动35家央企跨国企业的投融资总部,参与到南沙的投资建设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