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区政协城建资源环境委员会 区政协万顷沙镇地方组
生态循环农业,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切实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中央一号文件为我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明确了工作方向和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我区农业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区在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高端农业产业,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农业稳步发展。2016年全区农业种植面积28万亩,其中粮食2万亩、蔬菜6万亩、水果17万亩,产量分别为3万吨、40万吨、80万吨;畜禽养殖户443户,其中生猪养殖户141户、禽类养殖户292户、奶牛养殖户8户、肉牛养殖户2户,产量分别为猪肉11250吨、禽肉12806吨、牛奶8598吨;水产养殖面积12万亩,产量为13.8万吨。我区农业已成为广州市重要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但是,当前我区农业发展也出现了瓶颈,地力缺乏科学的培育,长期掠夺地力或化肥农药超量施用,导致产量增幅不大,生产成本增加,生产环境遭到破坏,农产品品质不高,安全风险较大。
(一)生态循环观念还未牢固树立。我区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北部三镇和万顷沙等镇,约有40万亩农田,主要是种植果蔗、蔬菜、水果,养殖鱼虾蟹水产品及畜禽产品,去年总产值约88亿,农业生产成员除50多家农业企业外,主要由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个体农户组成。而个体农户普遍欠缺生态循环观念,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过程中时有出现资源短缺、生态影响和农产品质量等问题,并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措施有待完善。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种子、水、土壤、肥料、饲料、药物等。生态循环农业需要良好的生态条件,当生态条件受影响后,容易出现农产品的农药兽药残留或重金属超标现象,往往只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的被动措施,没有采取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专门针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善,不能适应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要求。
(三)农户种养缺乏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由于缺乏科学的种养技术规程,往往造成农业投入品滥用,既增大了生产成本,也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拥有地球上7%的耕地,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却是全球总量的35%。国家环保部生态司指出,农业生产所用的化肥65%都变成了污染物,留在了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当中。我区部分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仍停留在凭经验用药施肥的传统田间管理模式,存在过量施肥、“大包围”用药等现象,增大生产成本的同时,往往造成肥料浪费、土壤酸化、农药残留超标,污染土壤、水体、空气环境。个别养殖户存在滥用抗生素和添加剂,造成水产和畜禽产品兽药残留超标。
(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舆论宣传有待加强,产品标识体系有待健全。由于宣传深度与广度不够,消费者对农业环境了解不多,对农产品的品质缺乏内在的认知,往往偏好外观好、价格低的农产品。而由化肥、农药、饲料等培养出来的农产品,往往外观较好、价位相对较低,但品质较差。另外,农产品标识体系不健全,无法判断产品的品质是否达到安全健康要求。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受到劣质产品的冲击,优质优价难充分体现,影响了广大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五)支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力度有待增强。目前南沙在大力推动“优农富民”的政策,实现共享发展,在农业种养方面给予农民有力补贴支持。但在农业科研、减少资源损失、环境保护以及示范推广等方面还缺乏补贴支持,对生态循环农业所需的设施和农业配套用地缺乏政策的支持。资金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血液”。尤其在发展前期,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配套,才能满足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目前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立项较少,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这样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南沙区是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大力发展现代高端产业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做好“三农”工作,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南沙新区和自贸区建设发展重要工作之一。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精神,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生态循环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才能够进一步将我区农业发展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致富增收。
(一)加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推介。一是加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宣传力度。通过区宣传、农业、教育等职能部门加强宣传,增强管理部门、农业企业及农户的生态循环农业意识,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生态循环农业的新价值观、新生产观和新消费观,尽快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生态循环农业经济观念的转变。二是加大生态循环农业政策法规的宣传。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为推进我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的科技创新。一是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学校、农业科研基地,开展新型技术农民培训,大力培养生态循环型农业技术人才。二是发挥市农科院、市果树所等科研机构的力量,研究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操作规程;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示范作用,带动我区生态农业创新发展。三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要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场化道路,动员和鼓励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入到生态循环农业科技中来。
(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管。尽快成立我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不仅要对上市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还要加强对产品产地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的监管。建立农产品产地溯源制度和生产者信用制度,对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有害化学品和农药残留超标、污染土壤水体空气和滥用抗生素、添加剂造成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等行为要从严查处,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布。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安全标准,指导生产者按标准来生产。
(四)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将拥有良好发展模式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的示范点,进行推广。如大力扶持推广新辉园畜牧养殖场的新农业生态循环链生产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生态养殖—废弃物综合处理—生产生物有机肥—有机肥还田—生产特优绿色农产品—农产品品牌建立和营销为循环生产链,逐步完善网络构架,将周边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变废为宝,减少各生产环节的浪费及污染,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五)构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财政支持体系。大力扶持具有相关技术经验,拥有良好发展模式的农业龙头企业。要进一步研究制定符合我区的农业生态保护补贴政策,协调好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与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充分发挥财政支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集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