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南沙分局发布日期:2025-05-19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珠江潮涌,湾区风劲。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全运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联合承办的国家级体育盛会,不仅是一场竞技的盛宴,更是一次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检验。南沙区作为湾区核心及赛事承办地之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在“精准治污、绿色全运、城市品质提升”三大维度上创新实践,为湾区盛会注入绿色基因,书写了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南沙答卷。
【靶向攻坚提质效,保全运蓝天碧水静音】
为保障十五全运会期间生态环境质量,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南沙分局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打造美丽全运实施方案》为纲领,统筹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现环境质量跨越式提升,为赛事营造“天蓝、水清、声静”的优质环境。全域摸排,建立南沙区“赛区环境风险一张图”,完善十五全运会赛事场馆及运动员驻地周边的涉气工业企业、重点用车单位、施工工地、重点交通干线、大型餐饮油烟、加油站和储油库等信息,逐项明确环境全要素管控责任单位,实现“问题清单化、清单责任化”。2024年10月至2025年4月期间,共组织对环境治理巡查717人次、检查企业(场所)284家次,发现问题10个,均已完成整改。
一是蓝天保卫战。依托大气污染源清单,对涉赛区域5km范围内的67家涉气工业企业、10个施工工地以及运动员驻地周边的80家涉气工业企业、32个施工工地等进行动态管控,严格落实“6个100%”要求,精准削减VOCs、氮氧化物排放量。2024年,南沙区环境空气质量同比改善,其中PM2.5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排名跃居全市第二。
二是碧水清源战。将本次十五全运会水环境质量保障与南沙区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相融合,不仅使赛事所涉交通沿线主要景观水体满足景观用水要求且感官良好,同时还保障了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2024年国考海洋点位无机氮浓度为1.47毫克/升,同比改善21.4%,首次达到省年度考核要求;地表水环境水质指数排名全市第3,水质改善幅度排名全市第1位,官坦、蕉门、虎门大桥、洪奇沥国考断面和亭角大桥省考断面水质均为Ⅱ类。
三是噪声管控战。按照《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广州赛区声环境质量保障方案》要求,每月不定期对南沙区武术、网球2个比赛场馆和3个接待酒店周边重点区域开展现场巡查,对施工工地、商业活动、交通噪声等各类声污染源及时排查,解决噪声污染问题,强化声环境管控,实现重点区域噪声污染动态清零,保障十五全运会南沙比赛场馆及运动员驻地周边声环境质量优良,2024年声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为100%,同比改善12.5%。
【低碳绿色助盛会,智慧赋能绣湾区云图】
十五全运会作为国家级大型体育盛会,与无废零碳的融合,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必然选择,也是通过体育盛事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既为赛事赋予绿色内涵,也为城市留下低碳遗产,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深层价值。
一是推进科技赋能低碳转型。南沙体育馆作为十五全运会的比赛场馆之一,场馆改造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始终,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将馆内的设施设备全部进行节能升级。其中,卫生洁具用水效率达1级标准,空调系统升级后能耗降低20%;LED节能灯具照明能效超国家标准3级要求。施工过程中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设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并创新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及质量,制定节点计划,确保南沙体育馆如期完成改造升级并交付使用。
二是携手共建无废生态新城。以最美生态底色,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理念,迎接十五全运会精彩时刻。3月21日,南沙区2025年国际零废物日志愿服务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小学举行,活动结合十五全运会绿色办赛理念,通过播放科普视频、阅读绘本以及介绍吉祥物设计理念等寓教于乐的形式,既为学校师生播下环保的种子,又为打造“绿色全运”凝聚广泛共识,引导师生争当“绿色全运”的践行者,持续深化“绿色全运”行动。
三是全民植树共筑会呼吸的森林社区。紧跟“我为全运种棵树”生态号召,南沙区以第47个植树节为契机,掀起全民参与的绿色行动热潮,为十五全运会筑牢生态基底。3月12日当天,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学校师生等万余人次,在蕉门河中心区绿道、灵山岛尖公园、赛事场馆周边等18个生态节点同步开展植树活动,共同营造了人人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浓厚氛围,为助力“零碳”全运、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奏响奋进新乐章。
【城市生态深交融,全域共建绘品质新卷】
南沙区以十五全运会为契机,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通过“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实现“活力新城”与“生态之城”双轮驱动,以“高颜值”城市界面迎接十五全运会,以“全域共建”促进体育精神与生态实践深度融合,以生态价值转化激活生态治理创新活力,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湾区发展新图景。
一是织密城市脉络网,雕琢湾区门户新封面。聚焦交通路网与城市形象的协同升级,南沙区实施中心城区主要交通干道及桥梁立体升级工程,计划对环市大道、进港大道等24.7公里主干道及凤凰一桥等主要桥梁实施全要素整治。近期凤凰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地面辅道全面通车,实现灵山岛尖至万顷沙片区通行效率提升40%,为赛事通勤构建快捷通道。2025年4月凤凰大道沿线及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工程、黄阁南路沿线及周边绿地配套设施完善工程同步启动,通过交通优化、设施提档、景观焕新,构建“车行见绿、人行享荫、处处皆景”的迎宾景观廊道,让每寸道路都成为展现湾区门户魅力的流动画卷。
二是雕琢生活微空间,塑造全民共享新场景。南沙区以“绣花功夫”推进蕉门河中心区品质跃升,实施“五大提升计划”:桥下空间通过光影艺术改造变身城市展厅,河岸增设可感知生态装置与智慧互动设施,蕉门岛打造“星空露营地+活力草坪+亲水栈道”多元空间,构建“可阅读、可漫步、可休憩、可社交”的岭南滨水生活圈。特别设计的弹性休闲空间,将实现绿地功能从“观赏型”向“参与型”转变,让市民推门见绿、移步换景,处处感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民生温度。
三是点燃湾区绿色发展新引擎,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双路径。南沙区作为广州的唯一入海口,依托独特的滨海生态禀赋,搭建“运动+生态”沉浸式场景,打造“以赛促联、以景聚人”的价值转化平台。1月18日,2025年粤港澳迎全运健康跑活动在南沙水舞广场启动,吸引了约500名粤港澳三地青年积极参与。健康跑路线环绕灵山岛尖,串联沿途生态地标及城市景观,打造“运动中感知生态、生态中享受运动”的沉浸式体验,培育“赛事经济+生态文旅”的新业态,以生态资源禀赋赋能湾区协同发展与体育产业升级。
同时,立足3万余亩渔业养殖资源,积极打造绿水经济。创新“智慧渔场”“双循环+进排分离”“鱼菜共生”“陆基集装箱养殖”等绿色养殖模式,形成以生态循环、低碳减排为核心的养殖污染治理2.0模式,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目标。持续创新推动治污模式向3.0版本升级,率先构建“主动治理+生态治理”新范式,将治污压力转化为绿色新质生产力,不断实现从“生态保护者”向“价值创造者”的转型升级。
【尾语】
十五全运会的生态赋能之旅,是一场体育赛事的绿色革命,更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深刻实践。通过靶向攻坚的精准施策,有效解决了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问题;“无废理念”的深入实施,加速推进基建项目的绿色转型;“城市、生态、人民、产业”的深度交融,绘制一幅生态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未来,南沙区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将十五全运会的生态赋能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绿色发展提供“南沙样本”。
版权所有: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4401150002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92744号-3 粤公网安备 44011502000005号联系电话:020-12345地址:广州市南沙区凤凰大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