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明珠湾区| English |简体版|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长者助手|登录

明珠湾区|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南沙动态 > 热点专题 > 千年杏林出新彩,振兴发展在南沙 > 南星怀梦擎远志

南星怀梦擎远志
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沙区中医治未病提升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

来源:区卫生健康局发布日期:2023-04-21
【浏览字号 : -

各镇(街)、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南沙区中医治未病提升工程行动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对照职责分工,认真贯彻落实。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卫生健康局反映。

  


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3日

  

南沙区中医治未病提升工程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区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部署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广州市中医治未病示范区工作要求,巩固我区中医治未病工作推进阶段性成果,着眼中医药领域前沿,立足新发展阶段,结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及我区工作实际,切实推动全区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制订本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5年,以创建广州市中医治未病示范区为契机,促进全区中医治未病高质量发展的体系和机制建立,实现提供覆盖全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中医治未病服务。

  -打造高质量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南沙区中医医院完善治未病科设置,南沙区妇幼保健院将中医治未病融入母婴安康等工作,其他公立医院能够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设置治未病科或治未病服务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站“中医阁”推广应用中医治未病技术。优化推广治未病服务方案不少10项。

  -搭建大湾区中医药合作发展平台。建设南沙区中医治未病中心(南沙区粤港澳中医药合作促进中心),加强粤港澳中医药服务交流合作,助力蕉门河社区建设国际化社区,促进中医治未病知识和文化海外传播,推动中医药融入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工作。

  -培育高素质中医治未病专业人才。分层分类培训中医治未病服务人员,规范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为基层培养治未病服务骨干人才。

  -建立中医治未病信息平台。逐步建立融健康管理、中医体质辨识分析、治未病干预方案指导、门诊预约、随访服务和中医药服务监管为一体的中医治未病智能化管理平台,探索建立粤港澳三地信息通道。

  -促进治未病创新成果转化。推广一批效果明确、经济实用的服务技术、产品、设备服务于群众。

  -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培育一批中医养生保健宣传教育和体验式服务项目融入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医养结合,争创中医与养老结合型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繁荣中医治未病文化。建设一批中医治未病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知识传播平台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深化中医药进校园工作,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理论知识和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推动中医药参与防疫工作。切实发挥“疫病科”“疫病哨点”功能,持续推动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等急慢性传染病防治工作,普及中医药。

  二、重点任务

  (一)健全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

  在区卫生健康局统筹管理下,健全以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治未病中心为指导,南沙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为龙头,南沙区妇幼保健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其他公立医疗机构为网底,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为补充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立以中医慢病防控为重点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推广中医治未病诊疗常规、干预方案以及效果评价制度,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学科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的建设,完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提供规范的养生保健指导,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工作,落实治未病工作。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治未病养生保健机构作为治未病服务的重要补充,企业登记经营范围使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规范表述。鼓励医养结合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并向社区、家庭延伸。到2025年,优化推广10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位一体闭环管理的中医治未病方案,并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广交流。(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区市场监管局等配合)

  (二)搭建大湾区中医药合作发展平台。

  建设以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对外交流合作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南沙区中医治未病中心(南沙区粤港澳中医药合作促进中心)。以中心为基础落实粤港澳三地中医药交流合作。推介对港澳扩大开放在南沙区先行先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港澳中医师提供执业场所,引进港澳中医药药械、产品在本地推广使用。组织粤港澳三地中医师双向交流和联谊活动,搭建粤港澳业界共同发展合作平台。开展对粤港澳中医药合作重点课题的研究。探索将港澳中医药服务经验融入已有健康干预方案,改进、推广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及干预技术与产品,逐步形成有大湾区特色的中医治未病服务方案。鼓励本地医疗机构联合港澳企业共同开发中医养生保健类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对在南沙居住、生活的港澳居民倾斜(如允许使用医疗券等),创新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区港澳办、区市场监管局、区商务局配合)

  (三)加强治未病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中医治未病人才,在非中医类别人员中加强中医养生保健职业技能培训。引进国家、省、市级治未病人才在我区医疗机构开设名医工作室,培养我区的治未病高层次骨干人才。鼓励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开展治未病研究,培养研究型治未病人才。依托南沙区中医医院制定中医治未病人才培养计划,分层分类培训中医治未病服务人员,规范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重点培训治未病服务的理念、主要内容及服务流程,中医体质辨识,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主要方法及技术,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标准、指南、技术规范及服务质量监测评估等,切实提高专业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每年培训不少于10次,覆盖人数不少于300人。加强对中医医院(科)中医治未病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未来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治未病服务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推广应用规范安全、确有效果的中医养生保健康复技术和方法,提高基层中医治未病服务技能和水平。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工作,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为,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素质。鼓励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中医养生保健岗位技能培训。(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

  (四)建立中医治未病信息平台。

  依托区域信息化系统,建立集健康管理、中医体质辨识、治未病干预方案指导、门诊预约、随访服务等功能齐全的健康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依法对人群的健康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管理、推送,建立健康管理数据库,并对健康状态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估,提供中医健康指导方案。针对不同体质分类人群,建立健全健康档案、门诊预约、随访等服务,优化中医治未病管理流程,以服务方案为基础,涵盖中医体质辨识、健康状态评估、中医健康指导、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为中医治未病疗效监测提供技术平台保障,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有效化管理。探索建立粤港澳三地信息通道,实现港澳居民健康档案互认、互用,发展联通港澳的中医互联网医院及在线培训学习平台。(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配合)

  (五)促进治未病创新成果转化。

  加快推进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建设,为治未病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支持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各级科研、医疗机构以及相关部门支持中医治未病相关科研项目的开展。加强中医治未病服务需求与服务各环节的相关技术、产品及服务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研究,探索粤港澳三地治未病产品标准融合发展。鼓励创新科技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医疗机构、企业等协作攻关机制,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协同挖掘、继承、集成、创新、丰富和发展治未病服务技术方法及产品,推进治未病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推广一批效果明确、经济实用的服务技术、产品、设备,促进中医药治未病人员、产品、标准、资金等要素在大湾区流动与联通,推动中医治未病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建设。(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等配合)

  (六)拓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领域。

  积极探索针对重点人群、常见病病前状态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促进中医养生保健融入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与互联网、养老、旅游、体育、餐饮、时尚、酒店、会展、气象等其他产业融合。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医治未病服务;培育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融入特色商业街等主题示范项目。深化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创建有南沙特色的、适应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医养结合新模式,吸引港澳居民到南沙养老,打造中医与养老结合型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探索在社区康复、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中融入中医治未病方法。积极推动养生保健产品的产业化,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对“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的岗位培训,优化居民衣食住行健康生活方式。(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区商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民政局等配合)  

  (七)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文化宣传活动。

  各医疗机构在治未病科(中医综合服务区)的环境形象建设上要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特点,有规律地开展各类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宣教。要加强与媒体及相关机构、单位的合作,丰富传播形式,创制传播产品,构建治未病健康文化的传播平台,形成各自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品牌。利用医疗机构网站设立专栏,通过讲座、论坛、报刊、广播、电视、书籍、新媒体等各种形式,大力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支持举办膏方节、药膳节等,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和科普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教育局、各镇街等配合)

  (八)推动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

  加快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中心建设,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完善中医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强化南沙区中医医院“疫病科”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病哨点”功能,落实重点人群中医药干预工作,制定中医药防疫指引。各镇街、各医疗机构要积极将中医药防疫内容融入辖区内急慢性传染病的宣传、预防和治疗工作。(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各镇街配合)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管理,落实责任分工。

  各镇街及相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落实国家、省、市、区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以促进辖区大健康和经济繁荣发展为着力点,全面提升辖区内治未病工程建设。区卫生健康局要建立完善中医治未病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指导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指导发展治未病服务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

  (二)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实施效果。

  各单位要重视治未病工作,按照有关要求加强“治未病中心(科)”的建设,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建设工作,加强督查、评估、考核。区卫生健康局组织对全区中医治未病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并将评估情况进行反馈,作为今后中医药项目资金分配的参考依据。

  (三)推行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

  按照上级有关部门部署,按要求将治未病项目纳入医保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将中医适宜技术、中药等项目按规定纳入门诊特定病种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按要求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中医药项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将更多的中医治未病技术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不同人群制定的适宜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免费服务包、基本服务包和个性化服务包。

  (四)落实经费保障。

  区财政局要将中医治未病工作经费纳入部门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中央、省、市财政资金支持开展的治未病相关项目,各相关单位应积极申请配套资金开展,真正落实“中西医并重,预防为主”方针,从注重疾病治疗转向注重维护健康,发展治未病服务。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2016 © 版权归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所有

    联系电话:020-12345

    地址:广州市南沙区凤凰大道1号

    主办: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南沙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150002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3100790号-1粤公网安备 44011502000005号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4401150002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92744号-3 粤公网安备 44011502000005号

    联系电话:020-12345地址:广州市南沙区凤凰大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