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日科普活动,助力湾区青少年筑梦苍穹
浩瀚宇宙的奥秘如同一本等待翻阅的图书,而航天科普正是为青少年揭开扉页的那一束光。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期间,“一区一品牌”航天日科普活动走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小学,通过“知识赋能+捐赠图书+科普研读”的方式,为大湾区青少年开启了一扇触摸星辰大海的窗口,延续航天精神传承的炽热篇章。
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黄青男、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秦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小学校长顾艳出席本次科普活动。
铸箭者说,滋润心田
活动伊始,李秦峰为在场的550余名师生带来了《我在大湾区造火箭》主题科普讲座,他以运载火箭工作原理及飞行轨迹为引,以火箭研制亲历者的第一视角身份,一步步分享了力箭研制团队是如何解决技术难题,创新解决办法,耗时短短3年、突破了13项重大关键技术,制造出一款大吨位、低成本、智能化、创新性火箭。如今,这款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已在广州南沙的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实现批量化生产,已完成6次发射,将57颗卫星近6吨载荷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书香载道,薪火相传
随后,中科宇航与华附南小进行了航天科普书籍捐赠交接仪式,捐赠图书包括《火箭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到有繁星的地方去:火箭设计师给孩子的立体书》《种在太空的满天星:科学家给孩子的人造卫星立体书》《月球在前火星在后:科学家给孩子的深空探测立体书》等,均由中科宇航青年科学家团队策划出品。中科宇航李秦峰和华附南小学生发展中心陈佳瑶参与捐赠仪式。
声漫星河,心向星辰
当泛着油墨香的书页在微光中舒展开来,学生代表宋语涵、邓凯译手捧《火箭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以清朗童声为现场重现了力箭一号研制历程背后的故事。他们的诵读声穿透时空,将大国重箭研制过程中历经的困难与挑战一一复现。此刻神秘的火箭研制工作在青少年学子面前徐徐展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成长坐标,通过书本中研制团队和青少年间的对话,将航天知识转化为浸润式的精神滋养。
此次航天科普进校园活动,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组织,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小学协办,旨在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关于“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要求,通过“政企校”协同创新模式,将航天科技的星火播撒在基础教育沃土之中。
作为落实《科普法》的创新实践,该活动体现了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教育的新样态。未来,南沙区科协将持续深化以“政企校”三位一体的科普协作机制,打造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促进航天创新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助力青少年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