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委托需谨慎,以免上当受骗
案例简介:近期,南沙区市场监管局接到市民反映因有法律问题需要咨询,广州某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员工便自称律师身份接待,并承诺能以高胜诉率解决市民的问题。在该公司员工的花言巧语下,市民便签订《委托代理合同》并支付大额服务费。事后该公司却以各种理由推脱出示律师证和律师事务所执照,市民这才意识到该公司并不是律师事务所且该公司员工也不是律师。
经查看《委托代理合同》内容,发现“代理事项和代理权限”“法律服务费金额”等事项并没有填写或勾选详细、完整。另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发现该公司经营范围有社会法律咨询、法律文书代理,但不包括律师事务所业务,不具有提供诉讼代理服务的主体资质。
消费警示:近年来,社会大众对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一些法律咨询公司便利用消费者对律师事务所和法律咨询公司认识的模糊,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维权”“追款”“退费”等广告诱导市民签订委托代理合同及支付服务费。为此,南沙区市场监管局、南沙区消委会提醒广大群众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谨慎选择法律机构。面对“低价维权”“包胜诉”“包退款”等令人“怦然心动”的法律宣传广告,消费者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如果对相关证件存疑,可通过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查询律师及律师事务所的信息,确保选择的公司和律师具备合法的执业资格。
二是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消费者要仔细研读委托代理合同的条款内容,确保合同全部内容都填写和勾选清楚、详细、完整,并全面了解代理服务情况和附带条件,避免暗藏不公平条款。另外,为了防止公司出现卷款跑路情况,建议消费者分阶段支付合同款项,并在合同中明确退款责任及相应比例,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是妥善保管消费凭证。消费者要注意向法律服务机构索要并保留好收据、发票、合同、聊天记录等证据材料。一旦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可先与机构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及时拨打12315、12345进行投诉举报。涉嫌诈骗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