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明珠湾区| English |简体版|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长者助手|登录

明珠湾区| English

归档时间:2024年10月21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南沙动态 > 热点专题 > 聚焦南沙“十四五”规划(已归档) > 未来展望

未来展望
南沙,“潮”涌!

来源:南方+发布日期:2021-05-12
【浏览字号 : -

高地起南沙:莫慌

  烟波浩渺的广州“南极”之地,沙湾、三沙、万顷沙等众多带有“沙”的地名,诉说着一部部沙田开发的历史,这也是南沙向海而生、不断开拓的历史。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广州分所副所长苑明哲,十年前从辽宁辗转来此,难以置信。

  身处一线城市的南沙,不仅未通地铁,甚至鲜有公交。

  “环境氛围很‘荒’,科研平台很‘荒’,科技企业很‘荒’。”苑明哲口中的“三荒”,也让许多初来此地的科研院所、科研人士感觉很“慌”。

  南沙的发展需要坚守与等待,这与科研生态的改变如出一脉。

  早年,南沙依靠港口发展经济时,以装卸运输为主导,经济活动范围局限于港区内部;随后临港工业兴起,经济活动开始外拓,工业经济发展阶段来临。

  港口码头、造船造车、货物集散,这些都曾是南沙的标签,也代表着贸易经济、服务经济仍然潮流的宠儿,科技、创新、知识经济显然未成为主角。

  当地铁18号线开始铺轨、广深经南沙增添两条高铁连通,南沙将进一步形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湾区“半小时交通圈”。

  轨道交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每一次布局,似乎都比高速、航线更让人容易兴奋,因为人员与信息的流通,正取代货物的流通,成为更有经济价值的交流活动。

  南沙在时代大潮中,走到了发展前线。作为广州市唯一的城市副中心,南沙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肩负着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使命。

  为此,南沙早已在多个方面蓄势布局。

  制度方面,南沙最有条件对标港澳、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当前,南沙正积极争取在技术移民、人力资本作价入股等方面先行先试。

  产业方面,近年来南沙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现已集聚3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和210多家生命健康企业。

  平台方面,南沙汇聚了全市多个重大平台、重大项目,例如中科院“一院五所”海洋科技力量,这里已初步完成海洋科学中心建设战略布局。

  迎来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远远不够。

  “发展势能的集聚有赖于‘政府的手艺’,顶层的引导规划很重要。”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下称“广州工研院”)工程结构分析与测试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丁桦表示,南沙科学城应运而生,它将汇聚高端科研资源,让创新要素“成行成市”。

  同时,南沙科学城的落户,进一步凸显了南沙在广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

  在苑明哲看来,南沙科学城与南沙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的成长,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南沙的经济社会发展会要求科研提供高质量的供给;引入的新兴科研力量又会对南沙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还将推动南沙原有科创平台的自我升级,增强科创力量的景和优势。“两者互相供给,又有相互的需求,南沙科学城会是科学研究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交汇点。”

  在这里扎根多年的科技工作者,终于在与南沙相互陪伴的过程中,迎来属于他们的“科创时代”。

  南沙,不慌。

双城驻广州:莫怕

  在南沙科学城开建之前,广州东部已有一座广州科学城,那是广州高新区最核心的板块。如今,广州科学城历经23年发展,已成长为企业创新沃土,集聚几千家科技企业、数百万平方米孵化器。

  再看南沙科学城,广州在当地启动了中科院明珠科学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广州海洋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布局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了“1+1+3+N”科创平台体系,汇聚10多家中科院科研机构、1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可以看出,南沙科学城是广州进军原始性创新领域放出的“大招”。它是广州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向科技创新的“高、精、尖”迈进的重要一步。

  一东一南,双城齐飞。聚焦在战略性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的南沙科学城,将与作为产业“苗圃”的广州科学城错位,为广州科技发展注入最强力的原始创新支撑。“两城”共振,源头研发到产业应用俱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广州力量令人期待。

  时至今日,广州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规划建设链接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南沙科学城和广州科学城均为广州科创轴上的重要节点。

  一轴横贯南北,串联起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大学城等关键节点及全市重大科技创新平台“1+1+4+4+N”平台体系,为广州下出“十四五”起步之年,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先手棋”。

  在广州科创轴上,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了融合。经由科创轴的平台企业,广州正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深海深空深地等未来产业,加速形成新兴产业链集群。

  广州工研院黄咸家博士谈道:“产业产品被市场淘汰的周期较短,大科学装置诞生的研究成果则具有较强可持续性。南沙科学城作为大院大所集聚区,能够为广州产业化带来更好的基础研究支持。这里也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地。”

  这也要求南沙要充分发挥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引领作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如何融合,考验南沙。

  南沙科学城是广州发挥原始性创新的比较优势,助力建设广州科创轴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硬核布局。经过多年的布局探索,广州逐渐将科创力量延伸至南部,更是为了延伸至“深蓝”。

  广州一路向海,更因为从贸易经济到知识经济,海洋文明都是创新与活力的源泉。南沙科学城,某种程度上代表广州经略海洋的雄心。

  南沙,莫怕

卷轴向湾区:莫负

  南沙科学城的建造,填补了科创要素从内陆走向海洋的最后一段缺口。

  作为广州科创轴南部“桥头堡”,南沙科学城是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要塞之地。这里汇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倚靠广州科创轴,将为湾区城市群释放绵绵不绝的创新势能。

  此前,坐落于南沙科学城的广州海洋实验室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粤港澳科研力量建设实验室香港分部、深圳分部,并向香港分部依托单位香港科技大学成功拨付科研经费,实现了广州市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零的突破。

  从大湾区内部看,深圳前海与空港新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广州南沙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珠海横琴新区自东向西沿海分布,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内湾区域。

  广州工研院韩有军博士已在南沙深耕了8年。“我们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合作,成功申报了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韩有军介绍,南沙的区位优势,使其短时间内就能把松山湖的研究成果付诸中试阶段,为大湾区的整车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南沙科学城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韩有军预计大湾区内的科创合作将增添一个着力点。“科研工作不只是埋头写论文,对外合作交流很重要。南沙科学城将为我们引入更多大湾区的人脉、产业资源。”韩有军提到。

  “大湾区正走向‘圈轴联动’时代。”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工程师马向明表示这主要体现为两个趋势:一是广州深圳成为要素聚集的主要吸引点,核心城市出现要素的“圈层聚集”;二是创新驱动下大湾区迈入城市群合作新阶段。

  以大湾区的视角看南沙科学城,马向明以深圳类比:“深圳将科学城选址光明而非龙岗,就是要靠近东莞松山湖,广州的这一选择同样也是基于东莞与深圳创新平台的抉择。”在他看来,环湾地区需要集中建设具有国际或区域性的现代化服务职能的高端平台。

  “圈轴联动”时代,同样会出现“中间机会”。马向明认为,参考旧金山湾区101公路创新走廊,“中间机会”呈现出这样的特征:依托大都市圈网络交界形成的节点,将实现系列配套的提升;创新要素流动将激发空间载体的升级。

  南沙科学城恰是广深两大一线城市的“中点”地区。当前,南沙正在优化调整万顷沙南部区域规划,积极承接广深优质资源和功能辐射,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推动环内湾地区一体化进程,建设广深“双城”联动先行示范区。

  广州一路向海驶向珠江口,走向“深蓝”,也走到了大湾区的舞台中央。

  在南沙科学城的枢纽衔接下,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更为凸显,湾区城市群共同奏响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号角。

  波澜壮阔的珠江入海口,从不乏关于开拓创新的故事。而今,这里正在谋划建设一座百年科学城——南沙科学城。

  “潮”涌不可逆,这是时代浪潮催生的产物,这股浪潮,是科创背后的知识经济浪潮,更是广州向海的大湾区浪潮。

  两股激流将南沙推向了浪潮之巅,南沙,岂可负湾区。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2016 © 版权归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所有

    联系电话:020-12345

    地址:广州市南沙区凤凰大道1号

    主办: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南沙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150002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3100790号-1粤公网安备 44011502000005号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4401150002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92744号-3 粤公网安备 44011502000005号

    联系电话:020-12345地址:广州市南沙区凤凰大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