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行走的思政课!黄阁镇人大联动南沙华附打造青少年民主实践课堂
【发布日期:2025-04-01】
当课本里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遇上岭南水乡的振兴画卷,会擦出怎样的火花?3月26日下午,黄阁镇人大联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中学创新打造的“走进人大·感知振兴”移动思政课给出答案。南沙华附40余名师生通过“民主实践+乡村调研”双轨研学,在位于黄阁镇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感知点,完成了一场制度自信与乡土情怀的双向奔赴。
主阵地探秘:在代表联络站解码民主基因
师生们研学第一站就是主阵地黄阁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通过“观、听、悟、行”四步走近基层民主:
实景课堂:参观感知点人大文化展厅、代表履职风采展区,观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黄阁实践“主题漫画”,了解联络站“收集民情—转交办理—跟踪反馈”的全链条工作机制。
南沙华附校党总支书记林景雄现场勉励学生
校领导寄语:南沙华附校党总支书记林景雄现场勉励学生:“读懂中国民主,既要读懂全过程人民民主,也要读懂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治国理政中的生动实践。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实践,理解‘民主不是装饰品,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深刻含义。”
代表开讲:南沙区人大代表、南沙华附副校长徐泳以微讲座形式,结合代表履职经历,为学生们生动讲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解读“学生如何参与社会建设”。
南沙区人大代表、南沙华附副校长徐泳为学生们作微讲座
模拟实践:现场师生化身“南沙区人大代表”和“一府两院主要负责人”,现场模拟召开区人代会,在大会上分别作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并进行人事选举,通过在规范化流程中沉浸式角色扮演解锁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庄严时刻。
南沙华附学生在黄阁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模拟召开区人代会
分阵地实践:在南涌口村续写乡村振兴篇章
随后,师生们转场至研学活动的第二站,感知点分阵地——助力“百千万工程”实践点南涌口村,这里有着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的美誉,师生们通过“观、研、创、赛”四维实践,展开深度研学,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实效。
全景式观察:南涌口村党支部书记吴梓珊担任“首席导学员”,实地讲解“四小园”微改造、人大代表带头植树造林、闲置地“变身”停车场如何美化人居环境。
南涌口村党支部书记为南沙华附学生导学
乡村采风:学生分组行动,通过访谈、拍摄、素描等方式自由采风,摄影小组用镜头捕捉“四小园”改造后的岭南特色庭院,学生记者团采访村书记、人大代表和村民,深度了解南涌口村的蝶变故事,美术特长生在河涌整治示范段现场即兴素描,把南涌口之美留在画纸上。
南沙华附学生记者团正在采访黄阁镇人大代表
问卷调查:南涌口村特别设计了调查问卷,向学生们了解此次研学之旅的所思所感,“对于村里一些闲置、边角的小地块,你觉得可以怎样改造利用?”学生们在调查问卷上畅所欲言,这些充满年轻气息的建议被收录进《青少年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意见集》。
知识竞答:“我国各级人大代表通过什么方式产生?”“每年的全国两会,是在几月份召开?”在抢答环节,学生们将理论学习转化为趣味比拼,上演了一场思维与速度的较量。
南沙华附学生抢答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小知识
育人新范式:校地共建培育时代新人
“这不仅是思政课改革,更是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探索”,黄阁镇人大负责人介绍,“此次研学活动通过‘政治教育+美育浸润+调研实践’的融合模式,让青少年既在人大代表联络站里读懂‘中国式民主为什么行’,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思考‘乡村振兴如何干’”。
下一步,黄阁镇人大将持续依托全过程人民民主感知点推进校地共建,让青少年从民主实践的“旁观者”成长为“参与者”,引导更多学子在实践中成长为有理想、懂社会、爱家国的时代新人。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