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雨”落田里头 人大建言解农愁
【发布日期:2024-07-05】
2023年,在南沙区东涌镇大简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一场群众接待活动中,多位农户就东涌镇种粮补贴政策的相关问题表达关切。盛夏时分,一名农户汗水浸湿了衣襟并焦急询问,他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深思:“为什么只有种植15亩以上的农户才能获得补贴?在我们村里,又有多少人能达到这个标准呢?”
作为南沙区人大代表和大简村书记、主任的何树彬,被农户们的疑虑深深触动。他深知,尽管东涌镇为鼓励农户种粮积极性,已对单造种植水稻15亩以下的种植散户提供了700元/亩/造的种粮补贴,但这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面对这一现状,何树彬在2024年1月份,撰写了南沙区人大代表建议,提出了重点针对种植散户提高种粮补贴及降低种粮补贴门槛标准的建议。
接力进言,合力献策
早在2022年何树彬就和另外两位区人大代表——黄维好、陈少枝联名提出关于对降低领取补贴面积标准这一方面的建议,区相关部门也在一直研究。何树彬认为可以再加一把劲,“只要是切实帮助到群众的,总会有实现的一天。”何树彬的建议得到区、镇人大的大力支持并被采纳。
何树彬在建议案中指出,“根据《广州市种粮大户补贴实施工作方案》及《南沙区现代农业增量提质若干措施实施细则》,目前政策主要倾向于15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分别提供300元/亩/造及700元/亩/造的种植补贴。然而,由于南沙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土地流转面积有限,农田难以实现大面积连片种植。据统计,东涌镇水稻种植户共有229户,但仅有26%的农户能达到单造种植15亩以上的标准。镇内大部分水稻种植户仅能领取镇内提供的每年1400元/亩种粮补贴。对于种植15亩以下的散户而言,补贴方案仍存在部分空白。”为此,他呼吁市、区两级相关部门降低领取种粮补贴的门槛,并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他表示:“只有守住农民的‘钱袋子’,种粮事业才能持续发展。” 这一建议得到了南沙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工作随即抓紧展开。
深入田间履职,多措举推动政策调整
夏初的南粤大地,绿意盎然。“有了新的补贴方法,我们种粮食的动力也大大增加了!”大简村一农户高兴地道。
2024年5月22日,区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来到东涌镇大简村与何树彬进行座谈交流,并深入农户家中了解情况。
在人大代表的不懈推动下,区相关部门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认真会商研究,最终于今年6月拟定出台《广州市南沙区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对单造种植水稻、大豆、玉米(不含间种、套种)、油料作物(花生)15亩(含15亩)以上,南沙区财政按实际种植面积每亩补贴700元;对单造种植水稻1-15亩的区财政按实际种植面积每亩补贴600元。这也标志着多名人大代表接力推动的种粮补贴政策调整最终“开花结果”。
“这切切实实帮助了我们农户,以后种植粮食将是我们的首选。”大简村一散户说道。此次提高种粮补贴的举措,得到了广大农户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仅大简村便新增了100亩种粮农田,何树彬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这一数据应该还会更高。”
促进“非粮化”整治,守住粮食安全线
近年来,耕地“非粮化”问题日益凸显。2020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必须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防止耕地“非粮化”。
南沙区作为广州市的重要农业区域,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在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良种良法良技等措施基础上,还积极制定并落实一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东涌镇也在深入探索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引进新品种与新技术,如19香丝苗、粤农丝苗等水稻新品种,以及无人机播种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现代农业科技。这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选择,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种粮热情。
东涌镇人大积极围绕“三农”工作等中心任务组织代表履职监督,助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等措施落实,确保耕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遏制耕地“非粮化”现象,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增长,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真正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农”战略。 接下来,东涌镇人大将继续围绕加强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工作依法履职,监督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加大科技投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措施落实,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