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民政部开展了“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同年9月南沙区被确定为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70个试点地区之一。开展试点工作以来,省、市民政部门对南沙区进行了深入指导,南沙区立足辖区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空间资源与公共服务资源,围绕乡村地名命名设标、地名采集上图、特色资源宣传推广、地名信息服务应用、数字化乡村振兴等工作,健全乡村地名管理机制,提升规范化水平,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助力乡村发展,积极探索乡村地名工作的可行路径,切实把乡村地名“管起来”“实起来”“用起来”“活起来”。
一、高位统筹,健全机制,乡村地名“管起来”
结合《广州市南沙区“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南沙区将深化乡村地名试点工作作为南沙重大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的专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辖区地名工作开展。通过完善“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联动、地名分类采集、标志设置管理、信息采集更新维护、常态化管理等相关机制及工作流程,制定工作项目质量评价体系,南沙区构建起科学有效、规范严密、配套完备的乡村地名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推进地名各项试点工作的落实,提升南沙乡村地名常态化、规范化管理与服务水平。
二、规划先行,分类管理,地名信息“实起来”
坚持“规范命名、精准标识、实时上图、动态管理”四原则,南沙区实现地名工作的实时、规范及高效。南沙区在全市率先编制了《广州市南沙区道路地名规划》,结合历史文化、人文地理、规划发展设定3个全区道路专名主题定位,体现出地名历史文化传承与人文地理、规划发展的有机结合。延伸二普的成果,将乡村地名类别划分为6大类53小类,按照“分片分块”的方式,快速开展乡村地名信息上图工作,织密南沙地名网。通过百度高德地图查询采集、实地走访采集、群众随手拍等方式,目前完成了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图4272条,更新编纂百度百科词条41条。此外,南沙区推出了“南韵”地名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拍摄录制了15期村居介绍短片及27期地名宣传视频,通过视频号、抖音号等多渠道发布,向社区居民展示南沙浓厚的红色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特色的农副产业、传统的特色美食及高质量的城市发展新态,让社区居民更直观地了解辖区乡村地名文化。形成南乡景韵、南乡名录、南乡畅游等,实现“掌上南沙”,让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扫码快速获取更多地名相关资讯,秒读南沙、秒懂南沙。
三、立足社区,拓展应用,地名服务“用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是一种看得见的乡愁,南沙区民政局定期开展地名文化进社区(乡村)活动。通过“游东涌水乡 品疍家风情”“用脚步丈量历史”“麒麟起舞 舞动传承”等乡村特色地名文化系列活动,深化“地名+旅游休闲、地名+历史文化、地名+非遗传承、地名+农产品推广”等服务,拓展乡村地名信息服务应用场景,促使跨领域合作,推动地名工作横向、纵向深入开展;同时将地名服务融入到社区居民旅游观光、文化教育、手艺传统、导航邮寄、农产品选购等日常生活中,让社区居民感受乡村地名为生活带来的美好改变,将乡村地名用起来。
四、多元参与,创新形式,地名文化“活起来”
乡村地名工作需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南沙区民政局牵头,农、体、教、水务、住建、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等多部门联动同时,搭建了多元主体参与地名工作的平台,通过地名工作民意征询、随手拍活动、地名视频征集等创新形式,激发社区力量对地名工作的积极参与,让地名工作参与便捷、可及。退休干部、老党员、退伍军人等成为地名工作的骨干力量之一,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特长,化身讲师、导赏员、解说员、摄影师、画家、作者等不同角色,协助开展形式多样的地名文化进社区等服务,活跃社区地名文化氛围同时,借地名试点工作的契机让社区人、文、地、景、产真正活起来,进一步发挥地名工作的价值与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