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机构 > 法定机构 > 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 > 工作动态
来源:明珠湾管理局发布日期:2022-05-20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
侧耳倾听海贝之歌!以海贝为创作灵感的2号桥及14号桥,能够使游客沉浸观赏多变的中轴河涌美景、超前体验全新的亲水慢行系统。2号桥作为横沥桥梁群中的又一标志性桥梁,以简练的艺术手法勾勒出桥梁线条,凸显桥梁的城市标志性。桥梁周边主要为医疗用地、商业用地及居住用地,在设计上,它与周边滨水空间完美整合衔接,连接城市的同时也融入生活。明珠湾管理局以2号桥为落脚点,期望打造一个让市民可参与、可进入并能够全身心放松的无边界共享空间。14号桥梁作为2号桥的组合桥梁,着重塑造良好步行体验桥梁,不仅为城际漫游、休闲游览提供活动空间,更能有效连接医疗功能区和商务居住功能区,服务本地商务办公康养休闲人群。
最美海贝 打造独一无二的观景空间
2号桥以流线、融合、灵动为关键词,通过提取海贝形体线条,演变为桥梁,创造一座横向的仿生流线型桥梁。极简干净的造型搭配纯白的色彩,2号桥宛若一个极美的白贝洒落在水边上,不仅形态干练、清新脱俗,更因其钢箱梁桥的建筑结构性质显得张力十足。未来,“最美海贝”将与周边建筑共同构成该区域标志性城市景观。
观察传统桥梁,设计团队发现它们大多数仅通过人行道连接两侧市政道路,2号桥区别于此,设计了2.5米宽的人行慢行桥梁。这一人行桥梁取材自贝壳之上的弯曲纹路,宛如飘带般自由横跨河道,将周边地块及桥上、桥下的慢行步道相互连接。
2号桥选址中轴涌、三多涌等河涌交汇之处,水域宽阔、空间开敞,视野纵深感强。2.5米宽人行慢行桥梁设计的目的便是整合三岸六地慢行体系,形成一个河道汇合、人流汇聚的便捷转换空间,以此提升周边区域慢行系统的安全性、便捷性。桥梁上方构建一处景观节点空间,市民朋友能够在此处休憩、观景、聊天,使得公共空间具备生活场景,参与互动度极高;桥梁下方则打造一处儿童活动场地,安全友好的理念贯彻始终,未来将是热闹非凡的家庭出游宝藏之地。
不仅如此,2号桥还预留了中轴涌独一无二的绝佳观景空间,这又如何实现?原来,通过挑高2号桥东侧的人行桥,设计团队将观景平台置于区域最高点上,巧妙地迎合了“贝壳”理念的隆起设计,实现在河道中间一览滨水景观的设想。而桥梁西侧,设计团队还通过台阶构建出一个下沉休憩节点空间,结合植被掩映,打造亲近自然的休闲场地。
步移景异 空间趣味随步伐流畅转变
“步移景异”是2号桥、14号桥共同特点,桥梁上部均采用了渐变的三角图样穿孔板栏板,行人在桥上步行时,能够观察到景色随着步伐流畅转变。14号桥的设计主题与2号桥保持一致,桥体上部在设计上造型较为简洁,而桥体下部则采用流线造型,模拟贝壳富有张力的外观,追求子母桥整体风格的统一。这一主题选择同步呼应了三多涌桥梁表现自然生态、渔农生态等设计主题的规划要求。
14号桥桥梁下部有着双曲面桥身造型的精心设计,实际上,双曲线造型在结构上的实现难度较高,设计团队在结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调整,最终得以实现。夜幕降临,镶嵌在栏板底端的内部灯带将亮起,柔和光线从渐变孔隙中透出,这一设计效果更能够突显14号桥下部结构的流畅造型,精致耐看。
位于横沥中路车行主干道上的14号桥横跨三多涌,两岸滨河绿带宽约30米,宽阔的驳岸营造了良好的生态基底。14号桥桥下空间属通过型空间,滨水空间以自然驳岸为主,局部可设计亲水台阶,或向水面方向延伸为滨水平台。在保证桥下通行净宽的前提下,未来桥下空间还可设置互动装置、艺术展示等内容,增加空间趣味性。在行人慢行系统方面,14号桥设置了脱离桥梁主体的“楼梯+坡道”组合。其中楼梯垂直于路面设置,坡道以柔和舒展的形态平缓地下降,二者起始端相同,楼梯坡道的栏杆和扶手的材质、颜色等则与桥身统一。
版权所有: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4401150002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92744号-3 粤公网安备 44011502000005号联系电话:020-12345地址:广州市南沙区凤凰大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