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明珠湾区| English |简体版|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长者助手|登录

明珠湾区|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机构 > 法定机构 > 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绿色生态 明珠湾宜居宜业的底色

来源:本网发布日期:2020-05-18
【浏览字号 : -

  随着明珠湾绿色生态圈的持续发力,明珠湾绿色经济的生命力将更旺盛,也将助力南沙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担起广州城市副中心的重任,为广州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提供新的动力支持。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空气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开始凸显,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是大城市病的解药。近年来,绿色生态城市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主流趋势。

  显然,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城市空间规划、建设的管控、生态技术的应用等等,但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与以往不同,此处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不仅仅是人们开发自然后获得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而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创造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性生态系统服务,如更洁净的水和空气、更和谐的生态环境等。


  梳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不少国家和地区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公共政策来推动和引导城市发展。在中国,各地根据地方资源禀赋,探索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绿色生态城市路径。

  明珠湾起步区是广州南沙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结合明珠湾的资源优势和区域定位,重点聚焦绿色建筑、能源、水资源、固体废弃物、绿色交通等5个领域的绿色生态发展,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设计、运营的各个环节。

  如今,明珠湾的绿色生态环境已经初见雏形,成为名副其实的宜居宜业新城。


  01

  “水与城市”的亲密互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终究离不开高品质的生态系统服务,而明珠湾的生态服务系统离不开水。

  明珠湾起步区地处蕉门水道、凫洲水道、龙穴水道、上横沥水道和下横沥水道交汇处,正是“五水汇湾”的地形,让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也面临较大的防洪排涝压力。如何做足、做好“水”文章,是明珠湾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根本。


  一直以来,明珠湾起步区的规划以水为源,从多个角度尝试激活城市水生态系统的活力,实现人-水-城市间的亲密互动。


  梳理过去明珠湾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水”文章分为三部分,其一,重塑外江驳岸生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其二,“小海绵+大海绵”的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充满弹力;其三,用生态技术将污水处理、绿色交通纳入城市水循环系统。


  以无人机视角俯瞰明珠湾,长达6公里的灵山岛尖滨水岸线上,水舞广场、新渔人码头、瀑布广场、观海平台等以水为主题的6大景观节点格外醒目,它们既是滨海旅游的休闲胜地,也是城市防洪工程,巧妙实现了生态保护功能、旅游景观和滨海服务型经济的平衡。

  经过精细的规划建设,明珠湾起步区域内市政道路、水系景观等基础设施已逐步完成。漫步在明珠湾灵山岛区域,你会看到绿色建筑的屋顶绿化,道路、广场和公园里的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装扮”,其实是明珠湾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又称为“小海绵”,它们能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又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搭建水-城的新平衡。以灵山岛尖雨洪公园为例,在规划和建设中,采用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植草沟、下凹式绿地、植被缓冲带、雨水花园等海绵技术措施替代传统的管渠系统,让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约80%,提高了区域内涝防治能力。

  与小海绵相对应的是“大海绵”,海岸上的5个水闸和1座泵站,通过河涌调蓄、水闸自排与泵站抽排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严密的防涝体系,可以实现“50年一遇暴雨24小时排干不成灾”的目标。同时,“大海绵”建设还利用明珠湾“五水汇湾”的生态底子,采取高效截污处理、生态河湖建设、潮汐水流调节等复合措施,保障区内主要河道水体水质达到III类水以上。

  如今,距离2012年“海绵城市”概念第一次提出已有8年时间。在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2014年4月“关于保障水安全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均提到要建海绵城市。在此背景下,各地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2015年,住建部和财政部确定第一批16个海绵城市(或城区)试点,海绵城市的建筑逐渐向系统化发展。

  事实上,第一、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里均没有广州,相比之下,广州的海绵城市建设并不算早,但并不妨碍广州迎头赶上。2019年8月,南沙区海绵办正式印发了《广州市南沙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目标是,至2020年,南沙新区2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至2025年,这一比例扩大到50%;至2030年,进一步提高到80%。

  作为南沙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区,明珠湾充分发挥水资源丰富的生态优势,运用“大海绵+小海绵”的建设思路,制定“顶层设计+中层衔接+底层管控与试点示范”的实施策略,打造高品质水生态示范空间,不仅解决了城市防洪排涝的问题,还净化了水质,让城市在应对灾变时重新拥有了“弹性力”。

  在明珠湾的整个水生态系统里,污水处理系统对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循环贡献也不小。明珠湾起步区内的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污水处理厂、生态雨水收集净化池等设施对污水的收集和净化处理,加速明珠湾内水循环,进一步改善水体环境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助力明珠湾起步区建成绿色生态城区。


  02

  绿色建筑的生命力

  现代城市里,绿色建筑的比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这座城市的绿色生态建设水平。但绿色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星级评定,它的建设需要全生命周期的管控,这种管控体现在绿色建筑的节能率、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

  如何实现对城市生态建设的全生命周期管控?明珠湾的答案是“创新技术+管理”。早在2017年4月1日,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广州市南沙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同时启动了绿色建筑示范试点建设工作。明珠湾起步区,作为南沙绿色建筑示范区,贯彻落实绿色生态建设理念,打造绿色低碳建筑重要示范项目,现如今建成的南沙青少年宫、九年制学校,都是三星级绿色建筑,已成为明珠湾起步区绿色建筑建设的范例和样本。


  按照明珠湾起步区的绿色建筑高星级集中示范区要求,区内住宅平均节能率执行75%,公建平均节能率执行65%标准,区域内新建建筑100%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50%以上达到二星级,10%以上达到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截至2019年底,区域出让地块建筑面积达257.38万㎡,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占比69.8%,形成了以越秀国际金融中心、省交通集团智汇晶谷、中金岭南华南总部、国际风险投资中心、国际贸易中心、星河总部大厦、时代总部大厦等中央商务核心区为载体的高星级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

  这样的成绩也得到了业内认可,2019年6月底,灵山岛尖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建设项目从全国9个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个获得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三星级评价标识的项目。

  骄人成绩取得背后是高效的管理。明珠湾起步区一方面创新绿色生态服务管理方式,尝试绿色生态总师制度,即依托绿色生态全过程技术指导文件,发挥绿色生态总师的监督、调度作用,落实分布式能源站、超低能耗等典型示范项目。另一方面,将绿色生态指标分解到各个开发地块,并及时提供详细的绿色生态开发指引,同时跟踪指标落实情况,评估实际落实效果。

  此外,技术创新是实现对建筑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重要因素之一。因地制宜,明珠湾起步区一方面从源头削减入手,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用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让其减量;另一方面,对于已产生的建筑垃圾则用科学手段,使建筑垃圾循环再生。成立建筑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处理中心,按照使用功能分为原材料堆放区、原材料加工区、半成品材料堆放区、试验检测区、成品展示五大区域。通过技术处理,可以使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固废不出岛,循环再利用”,作为联合国环境署“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展示”活动会场之一,灵山岛固废再生利用的试验基地曾获得国内外环境科学家的肯定。

  明珠湾起步区的循环再利用,还体现在雨洪公园公交站场低碳节能建筑上。这个公交站场的屋顶设置了太阳能光伏板,光伏发电设备通过接收太阳能而产生的电能,基本能满足公交站场的日常运营需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过10%。预计投入使用后,这座公交站场建筑综合节能率可达89.3%,几乎为“近零能耗”。

  无论是海绵城市建设、绿色建筑的建设、还是废弃物和污水的循环再利用,都是明珠湾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托,它们共同托起明珠湾的绿色生态圈,释放湾区的魅力。可以想象,随着明珠湾绿色生态圈的持续发力,明珠湾绿色经济的生命力将更旺盛,也将助力南沙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担起广州城市副中心的重任,为广州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提供新的动力支持。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2016 © 版权归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所有

    联系电话:020-12345

    地址:广州市南沙区凤凰大道1号

    主办: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南沙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150002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3100790号-1粤公网安备 44011502000005号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4401150002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92744号-3 粤公网安备 44011502000005号

    联系电话:020-12345地址:广州市南沙区凤凰大道1号